资料图:“试飞英雄”黄炳新
黄炳新:三句话的遗书
1988年12月24日,中国“飞豹”歼击轰炸机首次试飞,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歼击轰炸机首次上天。而“试飞英雄”黄炳新,正是“飞豹”这次首飞的试飞员。
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的遗书”留在了办公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首飞日正值深冬,黄炳新回顾了一遍已背得烂熟于心的新机驾驶要诀,钻进驾驶舱,发动拉杆,新机迎着朝阳冲向蓝天。
按预定计划,飞机要升至1000米,左转平飞,沿着飞机城的山川环绕通场落地。然而升空不久后,意外就突然发生了。飞机猛烈地颤抖,在空中跳起秧歌来。剧烈的震动震得黄炳新无法坐住,双眼昏花。他强压住自己,使尽浑身解数保持航向,可是飞机照样“跳秧歌”,座舱里的许多仪表凝固似的不动了,能动的高度表和速度表像风车一样地乱转,紧接着火警信号灯也亮了。
几险齐发,能不能飞下去?黄炳新心中画了问号。没有仪表飞行员在空中无法判断飞机高度、速度、飞机姿态,这是飞行的大忌呀!无数科研人员已付出了满腔的热血,机场上多少热切的眼睛盼着人机安全归来。
“再难也要飞回去,飞回去。”黄炳新在默念中为自己鼓劲。飞机还在加剧抖动。
“嘭”的一声,无线电高度表被震脱落。黄炳新的汗珠从头盔中冒出来,他沉住气,握紧杆,降低高度,目测地标,听从指挥,一点一点向机场靠近。飞机终于对准跑道,他双目紧盯前方,减速、降高、着地。随着“咣”的一声机轮落地,“哗啦”,仪表板上三分之二的仪表连着五色导线全震落在座舱。在那一刻,黄炳新感到五脏都快震裂了。
放伞,滑跑,歼轰-7终于安全的降落在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