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法谋略|适敌变而下狠手的历史照鉴
在备战时,永远应当根据这样的假设出发,即敌人不仅像我们一样老练和英勇,而且还总是采取最不利于我们的方式行动。
——[意大利] 杜黑《制空权》
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
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的军事领导指挥体制、军种结构和运行模式初见端倪,如幼鸟笃笃破壳而立、蚕蛾刚刚破茧飞出,柔嫩而充满希望,处处显示生命活力。如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筹划改革、实施改革、推进改革,让深化改革与备战应战共行、力量升级与安全强化并重、练强内功与管控风险同步,增强改革的总体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抗风险能力,既是一个宏观的方向性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战术性问题,直接关系改革的最终成败。回望人类军事改革史,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左传》有云:“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当战略对手在酝酿蜕变、励志图强的时候,鲜见无动于衷、静观坐大的史例,而断然出手干预、破坏阻滞的史例却俯拾皆是,足以照鉴。
1 趁你变,要你命——“丛林法则”总不乏狂热迷信者
改革离不开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恶化战略对手安全环境,是破坏其军事改革最直接的一招。
20世纪30年代末,着眼于欧洲紧张的安全形势,苏联和苏军领导人着手强力推进军事改革,包括:制定武装力量战略展开方案,实施《普遍义务兵役法》,改组调整中央军事机关,扩充军队员额,改进各军兵种体制编制,加快发展空军和海军,等等。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大部分是卓有成效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袭苏联。由于军事改革尚处于“进行时”,苏军猝不及防,遭受重创。当时,75%的苏军军官任职未超过一年,许多部队枪支数量奇缺,大量先进火炮未及时调配弹药,超过70%的坦克需要修理维护……
开战当天,德军即全线突破苏军防线;开战后18天内,苏军28个师全军覆没、72个师损失过半;开战后仅半年,苏军仅被俘官兵就达490万人。
无独有偶,1862年,屡败于外敌的中国晚清政府痛定思痛,开始推行洋务、实施军改,建工厂、造枪炮、购轮船、设学堂、兴水师,历时30余年,成绩不菲。清政府沾沾自喜,惰性渐生,军改虎头蛇尾,竟将海军军费挪用过去给慈禧太后修园林、庆生辰,6年之间只舰未添。
清廷上下普遍“不以倭人为意”,对日本全力扩军备战、敢以“国运相赌”的情况一无所知。结果甲午一战,先败平壤,又败辽东,再败山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适敌变而下狠手的战略,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当今世界,也绝非不可能。特别是美军动作频繁,先是派出“柯蒂斯·威尔伯”号驱逐舰擅闯我西沙中建岛领海,继而向朝鲜半岛派出B-52战略轰炸机,后又将“北卡罗来纳号”核动力潜艇驶入韩国釜山港,并扬言将派遣“斯坦尼斯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参加韩美联合军演。
其军内高官先后发布一系列“威胁”言论,如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森上将把中国称为“需要抗衡的与日俱增的威胁”,太平洋总部司令哈里斯宣称美“将继续在南海挑战中国的主张”,国防部长卡特提出“必须具备能给最先进的挑衅者造成无力承受的损失的能力”,等等。一再显露出其搅乱我周边安全形势、阻滞我改革发展进程的鲜明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