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永恒——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回国仪式侧记
李磊烈士的堂哥李帅怀抱弟弟的遗像护送灵柩。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新华社郑州7月20日电题:英雄永恒——维和烈士李磊、杨树朋灵柩回国仪式侧记
新华社记者曾涛、朱鸿亮
骤雨初歇,天朗气清。7月20日的郑州终于露出一缕阳光。
新郑机场西侧停机坪上的人们,阴霾依然沉沉地压在心头。
15时15分许,一架载着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牺牲士兵李磊、杨树朋灵柩和伤员姚道祥、吴乐的军用运输机,降落在机场,缓缓地滑向等待在这里的人们。
军机停稳。机长和飞行员快步走下悬梯,亲手打开停放烈士灵柩的舱门。
伤员吴乐被医护人员搀扶着走下舷梯、坐上轮椅,姚道祥则被担架抬了下来。轮椅上的吴乐吃力地举起右手,向战友们敬着军礼,迟迟不愿放下。
军机轰鸣,人群肃立。
在人们模糊的泪眼中,李磊、杨树朋的灵柩被先后抬出机舱。
舒缓低沉的《思念曲》响起。2名礼兵上前,接过烈士的遗像,和抬着烈士灵柩的礼兵一起,一步,一步,护灵回家。
战友和亲人们想象过很多种迎接维和英雄回家的方式,却怎么也想不到,等到的是两具冰冷的灵柩。
一个多月前,赴马里维和的战士申亮亮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谁料战争的硝烟竟离维和勇士如此之近——7月10日,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一辆装甲车在执行难民营警戒任务时被一发炮弹击中,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
哀乐声中,礼兵的步伐缓慢而沉重。烈士的灵柩被抬到灵台前,轻轻放下。
雄壮的国歌声响起。覆盖在灵柩上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微风拂过,轻轻飘动。
热血洒他乡,马革裹尸还。中国军人再一次以生命为代价,告诉世界,中国正在为维护世界和平努力付出。
国歌声毕,哀乐再响。4名女军人手持花环,缓步走向烈士灵柩,献给英雄。
白色的菊花前方,是手捧遗像的礼兵。
黑色相框里的李磊还是一脸的稚气,腼腆地笑着。就在牺牲的前两天,他刚刚度过22岁生日。
李磊的母亲杨彬早已泣不成声。儿子牺牲的噩耗,瞬间把她击倒。望着儿子的灵柩,她怎么也不愿相信,那个告诉自己“只是去维和锻炼锻炼”的孩子,此刻已天人永隔。
黑白遗像里的烈士杨树朋,洋溢着英武与成熟的气质。从军十五载,青涩的少年磨砺成了优秀的战士。
鬓角霜白的父母和岳父岳母双眼红肿,望着杨树朋的照片绝望地哭泣。杨树朋的妻子邹丽娜的眼镜上,早已打湿一片。丈夫牺牲后,邹丽娜强忍着悲痛撑着整个家。如今,见到丈夫的灵柩,终于没能忍住,颤抖着身体哭了出来。
人群中,烈士杨树朋5岁的儿子杨一鸣站在妈妈前面,茫然地东张西望。这几天,还不明白牺牲含义的小一鸣偶尔会问起,为什么爸爸不跟他视频通话了,他还盼着爸爸过几个月回来。
李磊、杨树朋,回家了,从此与家人不再别离。
来接烈士回家的官兵们,面向烈士的灵柩,深深三鞠躬。躬身一刹,泪水滴落横幅——“维和英雄,忠魂归来;前锋勇士,浩气长存。”
涟涟泪水,白底黑字,写不尽战友们的绵绵哀思和崇高敬意。
66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特级英雄”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扛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深刻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血性。66年后的今天,杨根思所在部队的英雄名册上,再添两人。
在遥远的南苏丹,依然有700多名英雄部队的传人正戴着蓝盔坚守岗位,为维护世界和平继续接受战火与鲜血的考验。
礼兵缓缓抬起烈士灵柩。李磊的堂哥李帅、杨树朋的儿子杨一鸣在亲人的陪伴下,分别接过烈士遗像,沿着红毯,随礼兵一起,一步,一步,走向灵车。
维和烈士,永别了!
现场的官兵举起右手,向烈士敬礼。
灵车缓缓开动,在人们的目送中离开,慢慢消失在大家的视线。
英雄已远去,可他们,早已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