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深蓝海天间——追记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
海天梦
加入舰载航空兵部队之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中队长。
在那个椰树婆娑、温暖湿润的南国海岛上,不管是改装歼-8飞机,还是改装新型国产三代战机,张超都是同批飞行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时任歼-8改装大队大队长的郭占军说:“张超的飞行技术,是同龄飞行员中最优秀的。”
2014年5月,海军向西沙永兴岛派驻新型三代战机,这是该型战机的首次前沿部署。那一天,一架外军飞机实施抵近侦察,张超奉命战斗起飞。他寸步不让,与外军飞机斗智斗勇,成功将其驱离。
在海天之间飞行的日子里,张超总是梦想飞向更远的大洋。
随着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入列超过2年,战斗力建设迫在眉睫,海军在三代机部队破例选拔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得知消息后,张超第一个报名申请。
此时,他已飞过6种机型,单位正准备提升他为副大队长。
此时,选择舰载飞行,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而家属刚刚随军、孩子不满一岁的张超,最需要的是生活、工作稳定。
与张超谈话时,考官戴明盟第一个问题就是:“舰载机飞行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危险的飞行,你愿不愿意来?”
“我知道危险,但就是想来。”张超语气中流露出的坚定与果敢,戴明盟记忆犹新。
2015年3月14日,迎着初春的海风,张超如愿走进位于渤海湾畔的部队营区,开始了飞向航母的航程。
张超是名“插班生”——同班的飞行员2013年就开始了学习训练,而他,要在1年内赶上战友们2年多的训练量。
“如果他能做到,说明新的训练方案是可行的,将大大加快人民海军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训进程。”戴明盟说。
与陆基飞行相比,舰载飞行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着舰有效区域仅长36米、宽25米,必须把调整飞行的战机着陆误差控制在前后不超过12米、左右不超过2米,才能使飞机尾钩顺利挂住阻拦索,实现安全着舰。
飞行员需要通过数百次的陆基模拟起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伴随着绰号“飞鲨”的歼-15飞机阵阵轰鸣,年轻的张超开启了“加力模式”:
加入舰载战斗机部队6个月时,他追平了训练进度;10个月时,他第一次驾驶歼-15飞机飞上蓝天。所有的课目考核成绩,都是优等。
“张超进步快,是因为他特别用心。”一级飞行员丁阳记得,有一天,飞完教练机,张超有个疑问,先是在餐厅和他讨论了半个小时,觉得还不清楚,吃完晚饭又跟着到宿舍,一直讨论到十一点半才离开。
可丁阳刚躺下,张超又来敲门了,笑呵呵地说着抱歉,“有个问题想不通,睡不着”。两个人站在门口,直到把问题弄清楚,张超才满意地回屋休息。
那些日子里,和张超同宿舍的艾群记得,每次飞行结束,不管飞得好坏,张超听完教员对自己的讲评,总会跑去“蹭”战友们的讲评,用来检查对照自己。
在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战斗的411天里,张超起降数量是其他部队战斗机飞行员年均水平的5倍以上。
“他的技术状态非常稳定,上舰指日可待。”战友们都这样说。
然而,就在上舰飞行的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张超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