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步兵改特战,总共分几步?——陆军第12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三年转型记事

2016年09月10日 17:41:38 来源: 新华社

 

官兵进行擒拿、格斗训练

女子特战班组织训练

    新华社南京9月10日电 题:步兵改特战,总共分几步?——陆军第12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三年转型记事

   光辉历程:“太行山上的拳头、主力中的主力”

   长征故事:草地上的临时党支部

    新华社记者曾涛、王玉山

    仲夏时节,苏北某地。

    陆军第12集团军某特战旅训练场上空,十余名官兵从直升机上跳下,打开降落伞,在蓝天下绽放出朵朵白花。

    类似这样的伞降训练,在这个特战旅已经是家常便饭。可谁能想得到,这个单位,在3年前还是一支摩托化步兵部队。

    3年时间,如何实现从摩步到特战的华丽转身?

    第一步:减编“瘦身”,引进人才

    传统作战的步兵单位,编制人员比同级别的特种作战单位多了一倍多。改特战,多出的人怎么办?

    原先归属于摩步旅的炮兵团,划归给别的单位。再多出来的人,继续分流;实在不能再分流的,那就转业、退伍。

    要想跑得快,必须先瘦身。减肥瘦身的过程并不会轻松,甚至还伴着不由言说的阵痛。“一下子裁掉这么多人,确实难度非常大。”旅政治部主任李德祥感慨。

    光瘦身,身体里却没有特战的基因,怎么办?那就注入几剂“造血干细胞”吧!

    旅党委费尽心思,协调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引进特种作战各个专业的骨干人才。

    王世周,原先是某部侦察营的特战指挥和组训专家,曾参加赴北约特种兵集训,是全军优秀特战尖子;徐敬文,原某部无人机工程师,在几类主战机型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方面颇有建树;赵洪亮、张俊,曾经是空降兵某部的优秀教练员,两人伞降次数都在200次以上……

    如今,在第12集团军某特战旅的大力“挥锄”下,他们成功地被挖了过来。

    专家骨干引进了门,原先一抹黑的专业训练之路就点上了灯。旅里区分专业成立了集训队,几名骨干勇挑重担,立足现有条件,积极发挥酵母作用,把专业技能悉心传授给全旅官兵。三年过去,王世周带出来的训练尖子遍布各个连队,徐敬文带领无人机大队研发了好几套飞行训练系统,而两名伞降教练也培养了一茬又一茬的徒弟。

    当然,被请进来的也不仅仅限于王世周等人:外单位的训练骨干,装备厂家、陆军院校的专家……凡是对专业训练有促进作用的,这个旅都会下大力气邀请来授课培训。专业集训队一个接一个,在这个旅基本就没断过。

    除了请进来,送出去也是一条好路子。新课目开训前、新装备入列前,他们都会选派人员到外单位和厂家进行培训。无人机侦察队班长李勇回忆在厂家学习的情景时,用了“没日没夜”这个词,为的就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

    经过3年的精心培育,这个旅的专业人才呈现“井喷”之势。他们不仅有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队伍,一个个后起之秀也在日常考核和重大任务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第二步:改观“换脑”,更新理念

    改革要先换“脑”,转型就要转变观念。

    “不是穿上特战的衣服、挂上特战的标志,就是特战队员了。”特战一营教导员胡秀良说,“最难的,还是要把步兵的思维,更新到特战的理念。”

    说到特战理念,二营营长王世周也深有体会。2年前,他还是作训参谋,去基层检察训练情况。战士们都在练得热火朝天,连长却只是站在一旁进行指挥。当王世周问这名连长为何不一同参与训练时,连长如此回答:“一直以来,连长都只是负责组织指挥。”

    王世周并没作过多解释,只是给连长出了个题目:与2名战士协作,翻越一堵7米高墙。结果,这位连长没有成功。

    在步兵单位,通常是班长就能把单位的训练带起来,排长连长也只是充当组织者和指挥者。不过在特战部队,讲究的是模块化,营长也可能是模块中的一员,要随小组遂行作战任务。“在特战部队,人人都要学特战,人人都要懂特战。”王世周说。

    这个旅的兵,还真是不好当——所有特战课目必须全部考核合格,过不了就集训,直到过了再放人,再不行就调整岗位,甚至淘汰。“要进炊事班,先劈五块砖。”上士顾立保说,在他们特战旅,没有轻松的岗位。

    记者在伞降模拟训练场,见到了宣传科长邱小飞,他正随着一营的官兵在训练。副旅长刘勇介绍,如今,他们旅不仅仅是基层政工干部要学特战,就连旅领导和机关干部都要求一人不落,把特战课目训完。

    让指挥员参与训练容易,可让他们升级指挥理念却并非易事。转型之初,连队在战术训练的时候,还是步兵的老一套——“一班左,二班右,三班中,四班殿后。”

    “特种作战是区分火力,按照班组编排,使用的是无人机、夜视器、大口径狙击步枪等高精尖武器,与传统步兵作战相差甚远。”旅党委一班人很快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以担负的战备任务为牵引,加强对作战问题的研究,借鉴全军一些成熟的特战经验,慢慢让特战思维在各级指挥员脑子里生根发芽。

    三连长潜正是在这个旅当了5年步兵后提的干,既是旅转型的见证者,又参与者。他说:“现在连里一拨刚集训回来,另外一拨又要出去,长期在位人数不到三四十,流动性很强,跟以前手下带着一百多号人完全不是一个感觉,管理模式也不一样了。”

    旅东营区的攀登和射击训练场,在2年前还是一片蔬菜种植大棚。这是前几届党委班子留下的家底之一,为改善官兵伙食作了不少贡献。特战训练展开以后,旅里毫不犹豫就把菜棚夷为平地,建起了标准化的特战训练场。

    思想理念正了向,部队建设才算起了航。在这个旅,从普通战士,到党委常委,人人都学特战理论,谈论起来也是特战话语体系,全旅上下形成了一种学特战、研特战的浓厚氛围。

女子特战班开展协同训练

伞降训练

    第三步:猛练“增肌”,铸就精兵

    采访过程中,女子特战班的女兵们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班长杨旭娇左手背上一块暗红色伤疤特别扎眼。在一次考核中,她在匍匐穿越火障时不慎被烧伤,可她全然不放在心上,紧接着又把涉水课目完成了。这个浙江女孩并未觉得伤疤让自己的颜值减了分,反倒认为这是自己的荣誉勋章。

    “组建女子特战班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报名的。”杨旭娇之前在集团军某通信团话务班,虽然工作辛苦,却用不着在训练场上冲锋拼杀,这是很多女兵理想的岗位。从小听爷爷讲抗日经历的杨旭娇却不这么想:“我要的部队生活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

    这个曾经恐高的“90后”姑娘,现在攀登、滑降、伞降等都练得得心应手,其它课目更是不在话下。就在今年,她还因为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不仅仅是杨旭娇,女子特战班敢打敢拼的“女汉子”太多了。

    生理期遇上考核,钱仁谁也没告诉,忍着剧痛划完冲锋舟、游完一公里,再冲刺到山顶。到达终点时,她脸色刷白,人都快虚脱了。

    为了练胆量,旅里组织女兵比杀鸡。黄安琪第一次见到血都害怕,现在是能一把抓住鸡脖子,一刀下去割个大口子,再用手往肚子里一伸,把内脏一掏,翻过来洗洗,5分钟不到就解决“战斗”,真的是“杀鸡不眨眼”。

    在旅里,大家都开玩笑说,他们是“女兵当男兵练,男兵当牲口练”。官兵们格外能战斗、格外敢牺牲。

    “我们全旅所有特战连队全部都是红军连队,身体里有着不畏困难、敢于冲锋的红色基因。”旅政委唐开喜说。

    确实,旅里的官兵们真是够拼的!

    冬天射击,有时会要求大家在冷水里把手泡得麻木了再拿枪,“谁敢保证以后战场上你的手一直是温暖状态?”新兵野外生存训练,让大家抓蛇、吃生肉,夜间行军还专门挑坟地多的路线。信任射击,让战友在靶标前行走,刚一走过目标时就得抠下扳机……

    特种作战,不仅要敢拼,还得“走心”。

    无人机大队,2014年把两型“宝贝疙瘩”接回了旅。他们在厂家人员走了之后,主动探索、胆大心细、攻坚克难,从装备原理入手,练操作使用、研战场指挥、钻情报分析,短短4个月就实现了首飞。不到2年的时间里,他们整理出飞行操纵、维护保养、情报研判等手册30多本。

    某型无人机的理论极限飞行时间是×小时,他们科学调整飞行角度、把握飞行姿态,紧盯着剩余油量,硬是飞出了比理论值只少半小时的飞行时间,创造了该机型在全军的飞行纪录。

    3年时间里,这个旅的训练有了质的提高,特种作战能力实现了从零到强的飞越。不久前,他们参加作战能力评估,各个课目均为优等。作为新型作战力量,他们也先后参加了各类实兵对抗演习十余场,打出了实力、打出了名声。

    “草地党支部”、夜袭阳明堡……营区广场,一尊尊重现着部队经典战例和历史故事的雕塑,向官兵们时刻提醒着:这是一支根正苗红的红军部队。

    80年前,长征路上那群穿着草鞋、扛着土枪的红军,哪里能想到,8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队伍会转型发展成一支现代化的特种作战部队?

    再过80年,这支老红军部队又会展现出怎样的面貌?

1927年11月14日,黄麻起义爆发,图为鄂东军保卫黄安油画

高楼滑降训练

组织水上训练

【纠错】 [责任编辑: 杨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276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