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巴尔米拉:战火涂炭的文明“死城”
资料图:巴尔米拉古城遗址
两千多年前,在叙利亚沙漠中部有一个绿洲国家巴尔米拉,这里有着精美的神庙和古罗马竞技场,人们安居乐业。两千多年后,同一片天空下,往日的文明古城在炮火中消逝,只剩下矗立在地面上的石柱,还有随处可见的子弹壳。
本月初,叙利亚政府军再次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手中收复巴尔米拉古城。当地时间4日清晨,新华社记者跟随政府军从首都大马士革出发,前往这座古城。
巴尔米拉古城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00多公里处,在公元1世纪末就成为连接波斯王朝与罗马帝国的贸易中心,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5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攻占巴尔米拉。去年3月,叙政府军收复这座古城。12月,“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再次夺取巴尔米拉。叙政府军于今年1月展开收复巴尔米拉的军事行动,并于近日重新夺回古城的控制权。
记者在巴尔米拉古城中的古罗马竞技场看到,原先矗立在竞技场中央的石柱已全部被炸毁,地面上全是瓦砾和石块。“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占据巴尔米拉期间,在这里公开处决人质和当地平民。
去年3月,叙利亚政府军收复古城后,叙国家交响乐团在这座露天竞技场举办音乐会,以庆祝胜利。而如今曲终人散,竞技场遗址也惨遭厄运。记者参观竞技场时遇到一些演奏者,他们坐在被炮火炸断的巨石上,弹奏着乐器,唱着叙利亚传统歌曲,歌声萦绕在这片断瓦残垣中,和着古城的风声,好像轻轻地呜咽。
2015年10月,“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将巴尔米拉古城有着2000年历史的凯旋门夷为平地。凯旋门原本由一扇大型拱门和两侧的小拱门组成,拱门顶部镌刻着美丽的几何和植物装饰图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巴尔米拉艺术的杰出代表”。而当记者来到凯旋门遗址时,发现这里除了石柱和散落的石块,别无他物。残存的石柱上留有自然侵蚀的痕迹,这些建筑经受住数千年自然的洗礼,却最终倒在人类的炮火下。
此外,巴尔沙明神庙、塔墓等标志性建筑也在战火的摧残下不复存在。这座持续繁荣300年之久的文明之城,在叙利亚政府军与“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多次争夺中,除了瓦砾和屈指可数的幸存石柱以外,其他什么都没留下。
在巴尔米拉的居民区,路边的居民楼被炸得千疮百孔,每户人家的窗户玻璃在炮火中震碎,留下黑黢黢的窗口,好像一只只黑暗的眼睛注视着空无一人的街道。很多建筑物被炸得焦黑,楼梯坍塌,一片残骸。街道上布满弹坑,散落着炸飞的门板和民众逃亡时留下的衣物。3月的叙利亚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但巴尔米拉的居民区却寂静无声。风吹过街道,地面上的铁皮门板偶尔发出“咚咚”的声音。不过,这声音再不是巴尔米拉居民去邻居家做客时的敲门声。
据叙利亚官方媒体报道,“伊斯兰国”武装人员2015年占领巴尔米拉后,杀害数百名当地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2015年8月,一生致力于保护和研究古城遗迹文物、年逾八旬的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在巴尔沙明神庙遗址惨遭极端分子斩首,曝尸街头。
随着叙利亚政府军收复巴尔米拉,“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活动范围将大大受限,同时叙政府军从大马士革到叙东部地区的补给线得到进一步巩固。
“‘伊斯兰国’与政府军多次争夺这座古城,此次政府军迅速收复古城是想告诉世界,巴尔米拉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一名政府军准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不管恐怖分子逃到哪里,我们都会继续对他们实施军事打击。总有一天,恐怖分子会在叙利亚销声匿迹,叙利亚将成为充满文明、生命和阳光的国度,我们不会把叙利亚拱手让给任何人。”
两千多年前,也是在同样明媚的三月天,巴尔米拉居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留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愿这记忆,不在硝烟中沦为想象。(新华社大马士革分社记者 车宏亮)(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