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2日电 题:帕米尔高原上的青春之歌——陆军某部红其拉甫边防连忠诚戍边记事
李清华、邵敏、杨庆民
这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6%,年平均温度3.3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43摄氏度,寒季长达8个月——
驻守在这里的陆军某部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将青春站成祖国边境线上庄严的界碑,将热血洒在风雪弥漫的巡逻路上,将忠诚和信念镌刻在亘古高原的雪山之巅,在帕米尔高原上续写着一曲当代军人的青春之歌。
路虽远 心相连
红其拉甫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常年担负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最高巡逻点海拔超过5800米。他们还守卫着世界上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口岸。
上世纪50年代,连队老一辈戍边人以“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根木棍搭地窝、储冰融雪当水喝”的豪迈气概,在帕米尔高原扎下了根。数十年来,一代代戍边人听党话、跟党走,忠诚卫国、戍守边关的信仰始终坚如磐石。
那年寒冬,排长何玉带领3名战士前往边境执行任务,返回时被暴风雪围困。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只看到4座无言的“冰雕”,怀抱钢枪,向着连队方向保持前进的姿势。
那年初秋,时任连长杨波在山崖上探路时,不慎跌下悬崖,所幸被一块突出的巨石挡住,当场昏迷。战友背着他往山下送,颠簸中醒来的杨波问的第一句话是:“到点位了没有?”得知正在送他下山,他挣扎着从战友的背上下来,带领大家向山顶的点位爬去。
在点位界碑前,杨波用毛笔和颜料为界碑描红。此刻,战友们脱帽敬礼,齐声唱起连歌:红其拉甫很高很高,红其拉甫很远很远,我们这个地方叫边关,界碑树在云里面……
峰虽高 使命重
连队官兵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到吾甫浪沟去巡逻。
连队担负多处通外山口、对外开放口岸、巡逻执勤点和重要观察点的巡逻执勤任务,都是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冰峰雪岭。
而吾甫浪沟巡逻则是生与死的考验。这条巡逻线往返全程96公里,途中要翻越8座海拔5000多米的冰雪达坂,30多次趟过寒冷刺骨的冰河,途中随时可能遭遇泥石流、暴风雪、雪崩、山洪和野兽的袭击,被称为“死亡之谷”,也是全军唯一一条因山高路险而只能骑乘耐力好、擅走一线悬崖的牦牛执勤的巡逻线。
一次,巡逻分队到达沟口克勒清河,军医杨海波骑牦牛到河中央时,一个大浪袭来,将他卷入河心,连人带牛被冲出300多米,最后在下游河道宽阔处被战友们救上岸。
还有一次,巡逻分队在宿营时遭遇狼群,十几只狼围着他们咆哮嘶吼。大家聚拢在一起,点燃篝火,与狼群对峙了整整一夜。天亮时,狼群散去,他们顾不上休息,又匆匆前往下一个点位。
几十年来,连队有100多名官兵在巡逻途中因山高路险而滚落冰河,掉进山谷和雪坑,7头牦牛因超强度巡逻累死在路上。
去吾甫浪沟巡逻成了连队官兵“自我鉴定”的标准。“能被选上去吾甫浪沟,就是自己最优秀的证明,谁都想去。”在连队四年的下士王利军还没有被选上,但他说,“我时刻准备着去。”
空气薄 情意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连队官兵脱去军帽,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都有一道高高的发际线——头发稀疏。当他们伸出双手,凹陷、变形的指甲让人心疼……由于缺氧和缺乏维生素,80%的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每名官兵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室肥大等高原疾病。
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各种不适,在冰川雪山刻下胸怀家国、无私奉献的诗篇。
2010年,四级军士长张洪顺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当时,连队正在执行重大任务,守防多年的张洪顺默默走出连队大门,在空旷的高原上,面对老家的方向,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
前任连长杨波,结婚5年,与妻子在一起的日子还不到4个月,平时只能靠电话和书信联系。妻子提出离婚,他却给妻子讲守防工作的重要性,反复沟通后,他的执着最终换来了妻子的理解和尊重。
连队官兵的默默奉献也一直得到各级的关怀,连队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官兵住在新式营房里,吸上了床头氧,吃上了新鲜菜,用上了长明电。
多年来,这个连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忠诚戍边、甘于奉献,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连续12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边防执勤先进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5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