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不爱红装爱武装”三亚西岛女民兵精神薪火相传

2017年07月31日 17:49:1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三亚7月31日电 题:“不爱红装爱武装”三亚西岛女民兵精神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郑玮娜、王军锋

  “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85加农炮昂首“怒吼”,炮弹像长着眼睛似的朝着靶标飞去,几个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全神贯注地站在火炮旁……这个瞬间永远地刻在了昔日三亚西岛“八姐妹炮班”成员之一陈香兰的心里。

  提起西岛女民兵,如今的中老年人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一部由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闻名全国,作为电影人物原型的三亚西岛女民兵也因此名扬大江南北。

  西岛,全称西瑁州岛,位于三亚市区以西8海里的三亚湾海面,是重要的南海前哨,如今也是三亚知名的旅游景区。

  1959年8月1日,为加强南海国防前哨的防御力量,西岛组建了民兵营,女民兵炮班也由此诞生。陈美、陈发妹、陈香兰、陈宏柳、苏兰新、苏日农、王乃连和王乃花8位西岛上的渔家姑娘凭着对西岛的一腔热爱,加入了女民兵炮班的行列。当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7岁,被誉为“八姐妹炮班”。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过古稀之年的陈香兰对当年的比赛记忆犹新。1963年,八姐妹炮班参加原海南军区炮兵实弹射击比武,与其他6个炮班同场竞技,目标是数公里外仅1米高的电线杆。6个部队炮班都没打中,轮到陈香兰时,她沉着应对,三发两中。八姐妹炮班夺得了第一名,从此一炮成名。

  1969年8月1日,在“八姐妹炮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红色娘子军连”,女民兵正式有了建制,陈粦梅成了第一任连长。1990年8月1日,“红色娘子军连”又改名为西岛女子民兵连。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陈粦梅说,当年苦练射击本领时“火烧眉毛”和“耳道出血”是常有的事。每天清晨当驻岛官兵晨练的号角吹响,女民兵们也迅速起床集合,开始一天的训练,无论日晒雨淋从不耽误。

  直到今天,每一个女民兵还记得自己的角色。“那时真没觉得苦,觉得自己很光荣”,陈粦梅说,刚开始岛上还流传“姑娘家打炮后就生不出孩子”“有子不娶八姐妹”等流言。

  “我们根本顾不得那些,我30岁才结婚,为什么呢?因为在嫁人之前要把我这个连长的接班人培养好,结婚急什么,那都是小事。”陈粦梅笑呵呵地说,那时候岛上的男人都不敢娶,觉得女民兵太厉害。

  的确,巾帼不让须眉。不论是参加海岛建设还是军事训练,她们都同男兵比斗志、拼干劲。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一批出色的女炮手从西岛女民兵中脱颖而出,她们个个枪炮打得好,舟船开得顺,配合驻岛官兵执勤巡逻,日夜守卫着祖国海防,成了一支闻名全国的民兵队伍。

  几十年来,西岛女民兵获得很多荣誉,还被国防部授予“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多次在比武竞赛中夺得第一名。

  如今,一代代女民兵继承优良传统,继续为民兵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仍然坚持参加炮兵训练,学习革命传统。在火灾现场、台风天、困难群众的家里都有女民兵的身影。西岛女子民兵连还专门组建了多个学雷锋活动小组,在西岛上敬老助民,被百姓称为“西岛守护神”。

  “时代不同了,但我们西岛女民兵爱国为民的情怀没有变,勇敢顽强的作风没有变。”西岛女子民兵连现任连长庄琼影说,岛上的姐妹们各个争着当民兵,母亲送女儿、奶奶带孙女当民兵的场面更是屡见不鲜。目前,在军事比赛中,她们的命中率仍然名列前茅。

  “西岛女子民兵连铸造了我们勇敢和坚强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和处理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庄琼影说,能成为一名西岛女民兵是她一辈子的骄傲。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869112140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