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矢志飞天 初心不改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题:中国航天员:矢志飞天 初心不改
薛艳雯、单儒超、李潇帆
自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至今,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巡天遨游68个昼夜,绕地飞行1089圈,行程4600余万公里,完成空间科学试验100多项……
荣耀来自于付出。他们的登天之梯,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筑的。
20年没人按过的按钮
从飞行员变为航天员,要经受巨大的身心挑战、经受常人无法想象的“魔鬼训练”。
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航天医学、心理学、飞船设计原理、航天技术、航天环境以及英语、高等数学等上百个科目的学习,要在四年内掌握。
航天员们没有被难住——
为克制困意,他们泡着浓茶,抹着风油精,甚至站起来听课。
低压缺氧训练,他们忍受着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训练都坚持30分钟以上。
超重耐力训练,他们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导致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困难,甚至意识丧失。
离心机座椅手边,有一个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却从没人按过。
增强前庭功能的转椅训练,一般人一两分钟就受不了,航天员却要连续旋转15分钟。
模拟失重训练,航天员身穿160多公斤的舱外航天服,在10米深的水中一次训练三四个小时,每次下来都累得瘫软在地,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
心理训练,航天员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经受抗疲劳抗寂寞的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能离开。
……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没有超越常人的坚韧,是很难熬过来的。”
零淘汰率创人类航天史奇迹
支撑航天员熬过来的,是那份矢志不忘的“初心”——航天梦。
“为什么还要飞?”三度飞天的景海鹏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看似轻松简单的一句话,道出的不仅是航天员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他们的人生梦想。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回忆起丈夫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时说:“老聂态度非常坚定,无论怎么劝说他都始终坚持。”
到了北京后,她才真切感受到这个梦想的无穷力量。“像一个大磁铁一样吸引着蓝天骄子纷纷而来。”
张晓光的低压缺氧耐力稍弱,他主动要求加大训练强度。“来这里就是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的,再苦再累也不怕。”他天天铆在训练场,脸色煞白还一再要求“再练一会”“再试一次”。晚上睡觉,他不用枕头,还把脚垫高,以适应失重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
刘洋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5分钟就感觉天旋地转,下来后整整一天都吃不下饭。
“梦想从来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是就此退缩让梦想化为泡影,还是迎难而上迈过这道坎?我下定决心,拼了!”她回忆道,休息时间,她自行“加餐”打地转。
超重耐力训练曾经是陈冬的弱项。为了攻克难关,晚上他躺在床上,把借来的杠铃片压在身上,感觉重量不够,就让父亲一起帮着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国先后选拔的两批21名航天员全部顺利通过考核,全部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创造了世界航天员训练零淘汰率的纪录。
“时刻准备着”
首批14名航天员人人都具备上天的能力,但由于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并非都有上天的机会。
2014年,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年龄原因正式停航停训,再也没有机会出征太空。
告别航天员生涯的仪式上,赵传东形容自己心情五味杂陈,“有不舍,有遗憾。但16年来我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在努力争取,我问心无愧。”
“没有飞天,自己总感觉跟没有完成任务一样。”吴杰说。
邓清明是目前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他3次入选备份乘组,3度与飞天失之交臂。
邓清明用战友的经历鼓励自己。刘旺用14年换来了“太空穿针”的完美表现,张晓光用15年换来了15天的太空飞行。“只有自己不放弃,别人才不会放弃你。”
“战友飞就是我在飞!”这是大多数当过备份的航天员的共识。
神舟九号任务时作为刘洋备份的王亚平说:“这就像打仗一样,只剩下一个山头,马上就要攻下来,这时候谁上去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山头拿下来。”
“时刻准备着”,是仍坚持不懈训练的邓清明的心境。
即使是上过天的航天员,完成任务凯旋第一件事就是“归零”——成绩归零,经历归零,心态归零。“时刻准备着”是所有在役航天员的共同状态。目前,全体航天员正按计划展开新年度空间站工程任务学习训练。
“全体航天员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更加刻苦训练、科学训练,随时准备接受党和人民挑选,随时准备奉命出征太空。”杨利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