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探索太空的中国力量——从仰望星空到六问九天

2018年01月24日 19:26:2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 题:探索太空的中国力量——从仰望星空到六问九天

  陈曦、刘克、朱霄雄

  浩瀚星空,中国人仰望了几千年。

  1998年1月5日,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20年间,11名航天员六问九天。

  20年前,当党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扛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的使命,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中国力量。

  20年后,面对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的号召,他们时刻准备再次为国出征,刷新中国的飞天高度。

  飞天圆梦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其实那一年也是世界航天界的多事之秋。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遇难;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无存,21人丧生……

  但这些都无法动摇杨利伟征战太空的决心,他说:“只要祖国需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生还机会,我也会义无反顾。”

  带着这份义无反顾,杨利伟开始了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太空之旅。

  在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杨利伟遇到了麻烦——火箭开始急剧抖动,与人体产生了共振。

  此前,他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杨利伟形容这种感觉是“难以承受的痛苦”,甚至在一刹那感觉“自己要牺牲了”。但他并不害怕牺牲,他担心的是,如果牺牲了,他就无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又将推迟实现。

  26秒后,共振慢慢减轻,杨利伟挺了过来。

  进入太空后,蔚蓝的地球出现在杨利伟眼前。他拿出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那一刻,中国人第一次来到了真正的太空。

  此后,中国先后实现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太空授课、首次中期在轨驻留。这一个个首次的背后,衡量的是中国飞天的步伐,见证的是中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

  2017年8月,我国航天员与2名欧洲航天员在山东烟台附近海域,完成了为期17天的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

  20多年前,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如今,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到中国来接受培训。

  魔鬼式训练

  从天空飞向太空,从优秀的飞行员成为合格的航天员,是一场炼狱般的脱胎换骨。

  相当于大学本科整整4年的课程,同时还要进行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140多个科目的艰苦训练,对于航天员来说,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在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前,张晓光进行低压缺氧耐力体检时,耐受力稍微差一点。他主动要求增加训练强度。

  “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实现飞天梦想,再苦再累也不怕!”张晓光天天铆在训练场,一次次向着极限冲锋,脸色煞白还一再要求“再练一会”“再试一次”。

  刚到北京两年的时间,刘洋没有踏出过航天城大门一步,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训练。

  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刘洋面部肤色从微红、通红再到煞白,整个五官被挤压变形,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而刘洋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

  正是凭着这种坚持和不懈努力,让她成为神舟九号任务的首飞女航天员。如今,她仍然在坚持,等待着再一次出征太空。

  没有“上过天”的航天员

  20年前,他们怀揣梦想,经过层层选拔来到北京。他们守望信仰,坚守寂寞,一直在默默备战,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

  由于超过黄金飞行期,如今,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5名航天员已经停航停训,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

  但是,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唯一一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如今仍在参加学习训练和任务备战的邓清明来说,还有机会。

  邓清明曾是神舟十号任务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备份,他说:“那是我离航天梦最近的时候。”

  备战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邓清明和陈冬是唯一一组参加地面组合体33天1:1验证试验的航天员。

  33天里,在狭小的试验舱里,各种噪音如影随形,舱内灯光、摄像头24小时无处不在……这样的密闭空间考验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忍耐力和意志力,邓清明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他与飞天失之交臂。

  邓清明心情极其复杂。但他知道,最重要的是任务的成功,而不是谁上没上。

  20年,从而立之年到如今的知天命,邓清明仍怀揣着飞天梦,像年轻人一样在飞天之路上不知疲倦地奔跑着。

  “我会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党和人民的挑选,争取在新时代中国航天的新高度留下自己的足迹,展现一名航天老兵的风采。”他说。(完)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26011223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