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26日电 题:“普通人,也要干点不普通的事”——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机务营军械师焦锋利的心灵独白
新华社记者刘小红
我是一名普通的军械师,如果不是采访,您在人群里不会注意到我。
大家关注我,是因为我捣鼓出了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获得3项专利,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把原来10多个人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变成一两个人20分钟内完成。这个系统缩短了战机战场准备时间,提高了出击效率,提升了战斗力。
如果您问我:焦锋利,你咋想起搞这个系统呢?这个问题一下子问到我心坎里了……
“我们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只是还没找到用武之地。”
2003年,我大学毕业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械师。不久,我在同批战友中第一个成为业务骨干。
时间流逝,随着新鲜感消失,特别是单调繁重的机务工作和当初想象的金戈铁马截然不同,我感觉自己没有用武之地,那段日子,打不起精神,干啥都没劲。
转眼到了2005年,当时机务队人少,但挂载弹药却要几个人一起抬挂,费时费力。我就琢磨,能不能搞个东西替代人力?当晚,我就开始捣鼓。半个月后,我造出一辆“直升机武器挂车”。一试,省时、省力,成功了。这项发明被全军推广,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
这个事对我触动很大: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普通人,也要干点不普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只是还没找到用武之地。
我的精气神又回来了!
“心怀忧患,行动就有发力点。”
满血复活的我,瞄上了一个“大活”!
2006年,我任军械分队分队长。当时,直升机打靶已成为常态。直升机每次挂载弹药前要校准武器系统,校靶费时费力,每次都要10多个人耗两三个小时。假如战斗紧急,直升机根本来不及校靶迎敌。
更迫切的是,这种校靶方式无法在野战环境下实施,战机若要二次挂弹出击,必须返回机场。
心怀忧患,行动就有发力点,创新校靶方式的念头在我心里萌芽。外军已研究出快速校靶系统。我们早一天搞出来就多一份胜算。
踌躇满志开始研究后,我才发现,这项研究涉及光学、信号处理等多领域专业知识。我意识到,是时候给自己充电了!
为了安心上学,我申请辞去行政职务,带着课题,系统学习了与校靶系统研究密切相关的课程。
“设计的分毫之差,都是战场胜败关键!”
学成归来,我很快投入校靶系统研发。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立项遇难题。一位老专家含蓄地说,这种设备其他军兵种都急需,也给军工企业下单研发过,但都失败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也难怪,专家们都研究不出来的东西,谁会相信一个基层普通军械师呢?
可我不服气。我请爱人帮忙翻译,研究了许多国外资料,掌握了该领域在国际上的现状。专家们不但问不倒我,还向我请教。我趁机反复汇报设计原理、思路。终于,我的项目获得评委最高打分,成功立项。一家军工企业看好校靶系统前景,提供资金合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接连取得了2项阶段性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然而,新难题让我猝不及防。2016年,在研发关键阶段,由于突破不了某项测量技术难题,校靶系统模型机虽然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但在缩短校靶时间上没有突破。
当时的我感到绝望:数百万元的零部件发挥不了作用,合作企业撤资、撤人,只留下我和空荡荡的办公室。
在艰难的日子里,旅党委不仅提供了经费支持,还为我选配助手,腾出专门工作室……旅党委的信任和支持让我重燃斗志:必须把这个系统研发出来!
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我攻克了难题,设计出的第三代模型机,实现了1到2人30分钟内,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完成校靶!
有厂家希望立即投产,抢占市场先机。我说,不行,还有改进余地。
设计的分毫之差,都是战场胜败关键!
一年后,第四代模型机定型并通过鉴定:比第三代机耗时又缩短10分钟!
新校靶系统便于野战携行,省时省力,不受地面环境限制,而且操作更简洁、精度更高。
现在,我又瞄上了另一个“大活”:将校靶系统推广到其他武器平台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