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3日电 题:普角山雷事
新华社记者刘小红
普角山不高,雷电却频频“眷顾”,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就驻扎在山顶。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突然狂风大作。
“‘轰’的一记响雷劈在营房5米开外的斜坡上,随即一块大石头飞来砸在铝合金门上,窗玻璃被震碎一地……”回忆起新兵时初遭雷患的场景,连队司务长李福志心有余悸,“长那么大从未见过这阵势,我一下子就钻到了桌子底下,死死捂住耳朵。”
连史上的一次特大雷击,发生在那年中秋。
晚上11时,值班干部和哨兵火速把刚刚入睡的大伙叫醒。战士们刚从床边坐到木凳上,一道白光从眼前一闪而过——闪电顺着窗框打到床上,床被推动了30多厘米。
翌日发现,宿舍楼前的水泥地面被雷电炸出一个直径约1米的大坑。连队官兵也因有效规避特大雷击而荣立集体三等功。
常年和雷电打交道,官兵们苦中作乐,总结出许多好记管用的防雷小口诀:“四到八月是雨季、雷击事故高发期”“闪电两秒不闻响、雷击必定在远方”“换哨执勤需警惕、打伞不如披雨衣”“人进房、器断电、床离墙”……他们还把这些经验技巧推广给附近村寨老乡。
连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夏季,不让官兵家属来队探亲。
上士吴阳博在普角山上当兵10年,是个“老边防”。妻子杨荣是老师,前年暑期执意来队。刚安顿下不久,就遭遇雷雨,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杨荣紧紧捂住耳朵不放松。
后来,气象专家到普角山考察,找出雷电多发原因:普角山山体金属含量较高,营区三面环山,处于鞍部正中,冷热空气产生对流,易形成雷暴……
找出“元凶”,上级为连队新建防雷新营房,安装新式避雷针等防雷设施。如今,遇到打雷,官兵们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如临大敌”,只要不到户外空旷处,正常关闭电器就能安稳如初。
雷电无情,但磨灭不了官兵们矢志戍边的热情。
一次巡逻路上,忽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记响雷劈在山头,随行狼狗大黄受惊坠落山谷。官兵们赶紧关闭无线设备,转移至地势低的洼地避雷,等雷电过后又继续巡逻。
为表达不惧雷电、艰苦戍边的精神,连队官兵特意在营区修建了一座凉亭,谓之“避雷亭”,并赋对联曰:雷公打牛道古今,妙规避险祐官兵。
除了雷电,毒蛇蚊虫都是普角山“常住户”。防区地质多砂石,滑坡塌方常发生……驻地虽然多艰险,但官兵们抓建设两不误,各项建设蒸蒸日上,涌现出一批训练标兵和执勤能手,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连队指导员杨永华说:“前不久,旅里组织比武竞赛,我们又取得了军事理论单项第一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