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我即胡杨,沙漠戍卒”——记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盛德华

2018年11月28日 16:45:5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我即胡杨,沙漠戍卒”——记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盛德华

  张选杰、李兵峰、谭虎彪

  冬晨朝阳下,风沙浮尘中,一棵如同雕塑般的胡杨树旁,一名高个士官,带领几名战士站立一排,与沙漠、胡杨融为一体。

  这名士官是火箭军某部一级军士长盛德华。他所驻守的哨所,地处“无人区”。这里风沙四季不断,酷暑季节,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冬天则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区、风吹石头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我即胡杨,沙漠戍卒。” 谈起在戈壁沙漠里坚守的14年,盛德华说。2004年5月,所在部队调整改革,他主动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调到现在这个岗位,从事试验训练哑弹挖排工作。

  沙漠扎根,绝非易事。既要像胡杨树一样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更要有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报到的第二天,他就接到执行任务的命令。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一边是没水、没电、没营房,一边是一阵接着一阵的沙尘暴。白天,在漫天飞沙中,他坚持带着战士们抓紧完成任务;晚上,他们忍冻住在帐篷里,等早上起床时,嘴里、头上、被子上满是沙子。

  谈及这些事,盛德华指着躺卧在哨所门口的军犬,还有几只小狗,笑着说:“戈壁沙漠孤单寂寞,他们在这里陪伴着我们,成了我们的亲密战友。”

  以前,在这里看到一点绿色,是极为奢侈的事情。为此,盛德华带着战士们在戈壁沙漠里种树。有人探亲回家,他就请人家归队时带点树苗,可是试种了很多次都失败了。有时小树刚成活,就被一场沙尘暴给卷走了。

  “每年成活的寥寥无几,不过好歹也让这里有了一片绿洲。”看着哨所边种活的一千多棵树,盛德华说:“这些树太金贵了,我回老家探亲都惦记它们。”

  “天天在‘炸药桶’边生活工作,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某部高级工程师李慧一直在试验训练哑弹挖排一线,从事指挥和技术把关工作,他说,“哑弹挖排操作要求是‘不触摸、不扰动、不拆卸’,这个在条件复杂的戈壁沙漠中,没有过硬技能不可能做到。”

  在操作号手训练场上,盛德华钻进只有个小观察窗户的排爆挖掘机操作室,不一会儿就见庞然大物般的机械臂,如同长在他身上一样灵活,前伸多长、下挖多深,几乎不差丝毫,没过多久就把“目标物”安全地挖掘出来。

  “他这样的好兵,是我们部队能打胜仗的重要基础。”看着一头汗水走出操作室的盛德华,某部政委李永锋说,“他肯吃苦、爱钻研,不仅精通我们所有的大小机械操作,还总结出《哑弹排除操作指南》,成为所在专业的‘教科书’。”

  盛德华长得高高壮壮,却心细如发。一天,走在机械仓库里,他看到地上有颗螺丝钉,拾起来一看说:“这是哪儿掉下来的,必须找到源头,否则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他带领战士们摸排大半天,发现是一扇铁门掉下来的,补上之后才罢休。

  这些年,盛德华参与近百次武器装备试验检验任务,数十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不言苦、从不言退,为火箭军战斗力生成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一等功,被原第二炮兵授予“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荣誉称号。

  就在前不久,他奉命跨区执行任务,驾驶长达20多米的装备,公路机动近2000公里,快速完成任务后又安全返回,装备、人员丝毫没有受损。

  黄昏中,夕阳照耀,盛德华站在胡杨树旁,在戈壁沙漠中留下斜长的影子,也镌刻出一幅美丽画卷。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21112378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