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27岁的英灵方阵: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原标题: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青山埋忠骨 魂牵戈壁滩
清明节,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生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图片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提供
在距离载人航天发射场7公里处,760多名曾经的航天工作者长眠于此——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在这座陵园里,安葬着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和普通的官兵、科技工作者。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聂荣臻元帅生前曾四次来到这里,直接指挥国防科技试验,包括1966年我国首次进行的原子弹和导弹的结合试验。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与世长辞,选择了安葬在这里。
聂帅身后,760多座墓碑排成整齐的军阵,庄严肃穆,如同整装待发的将士,令人肃然起敬。发射场建设初期,第一代航天人在自然条件和生活保障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吃野菜、住地窝,挖水库、建塔架,很多人因为重度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倒在了戈壁滩上,再也没有起来……
王来是1960年入伍的河南籍战士,预备党员。1965年10月20日下午,在卸载剩余液氧时,火箭推进剂突然着火,火苗点着了液氧车旁边的一丛骆驼刺。战友武润喜的衣服首先燃烧起来,年仅24岁的王来立即救战友,两人都变成了火人。王来身上火势猛烈,已经不能立刻扑灭,在这紧急关头,王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原地待援,他首先想到了液氧装备的安全——如果引燃液氧车进而引爆整个特种燃料库区,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已成火人的王来凭着最后一口气,向着远离装备车辆的戈壁滩跑去,一米、两米、三米……王来最后倒在戈壁滩中,壮烈牺牲,身后的沙地里留下了38个脚印。
导弹兵李再林执行导弹残骸搜索任务时,因为深入大漠失去方向又突遇风沙,倒在了茫茫大漠里。他的身后,有一条几百米长的爬行轨迹,他的头向着导弹的落点。为了寻找宝贵的导弹测试结果,21岁的李再林渴死在沙漠里。
高级工程师谢秀玉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后一项课题。肺癌手术后,她把同事叫到病床前交代:“资料都在这个包里,你们拿去用吧。”同事们完成了她最后的成果,谢秀玉加了黑框的名字,被郑重地署在最前面。
1987年春天,雷达技术人员胡文全因胃部剧痛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为癌症,深度扩散。手术切除了他的胃、脾和淋巴。领导劝他安心养病,他说:“今年任务多,我哪有心思躺在病床上哟!”同事前来探望,他从头到尾谈的是雷达该如何改进、对接还有什么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同事们叫到病房,把没有做完的课题一一交代清楚。
陵园里有一排特殊的墓碑,上面只有“烈士之墓”四个字。这九座无名烈士墓,代表着九位铁道兵。1958年,他们在建设发射中心铁路时牺牲在距离这里200多公里的下河清乡,直到2013年,当地村民才找到发射中心说明当时几位烈士牺牲的情况,但他们的名字已经无从查找。他们同十万大军开进茫茫戈壁,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这句东风航天人最响亮、最悲壮、最豪迈的誓言,在大漠戈壁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
很多曾经在这片戈壁滩战斗过的人临终前都会嘱托“把我的骨灰送回戈壁滩”。青山有幸埋忠骨,魂牵梦绕戈壁滩。这里安葬的英灵,平均年龄只有27岁!27岁,正是青春绽放的年纪,但他们选择了航天,选择了大漠,选择了牺牲,也选择了荣光!
每逢重大发射任务之前,航天科技工作者们都会到烈士陵园来缅怀先烈,继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张立新 杨桂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