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AAGW”轮式自行高射炮
今年10月,韩国在首尔国际航太防卫展上展示了一款量产型轮式自行高射炮“AAGW”。“AAGW”装备两门30毫米自动炮,对空拦截最大距离3千米,射速可达600发/分钟。
在现代战争空袭模式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韩国仍然坚持研发制造新型高射炮,很多国家的军队仍然大量列装高射炮。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现实:表面上看,“非接触”式空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让高射炮陷入看不见、够不着敌机的尴尬境地,但目前的防空作战中高射炮仍然有用武之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高射炮拥有的传统优势,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也正在勾画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的高射炮的未来,且条条道路都直通战场。
山重水复:传统高射炮面对战力之问
在高射炮问世后的数十年内,它一直是各国军队主要防空兵器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射炮的运用达到巅峰,空袭战机所到之处,总少不了成群的高射炮集火“欢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喷气式战机逐渐成为主流,它们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大幅提升。这一时期,高射炮射速、射程、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与空袭兵器发展相比,已经开始处于下风。
面对超声速喷气式战机超过万米的升限,高射炮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一味提升初速、射程,必然会带来高射炮口径、重量、体积的增加,从而失去战术上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性能更好的防空导弹则迎来“大展身手”的时代,引来更多关注。
好在此时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尚未广泛运用,战机大多需要降低飞行速度和高度来投弹,这就给了高射炮用武之地。从几场局部战争的结果来看,攻防双方可以说互有胜负。
然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射炮和战机之间的“对手戏”却突然变成了战机取得绝对优势的“一边倒”。在这方面,1990年至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人们提供了有力佐证。
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军队拥有数万门防空火炮,既有37高炮、57高炮、100高炮等久经战火考验的“防空老兵”,也有23高炮、35高炮等“防空新秀”。
战争爆发后,伊军高炮部队6小时内打出了约400万发炮弹,密集的炮火照亮了巴格达的夜空。出人意料的是,在开战首日联军损失的飞机中,没有一架是被伊军高射炮击落的。
不仅是海湾战争,从1995年北约空袭波黑的“精选力量”作战、1998年美英空袭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到进入21世纪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高射炮虽然从未缺席,却鲜有击落敌机的战果。
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就不难发现,高射炮之所以处于“一边倒”的颓势,是因为现代战机对高射炮已经形成“代差”,开始对高射炮形成“降维打击”之势。即使在高射炮最擅长的“火力”方面,由于射程已经抵近“天花板”,面对新型战机,高射炮很难占到便宜。
这种背景下,传统高射炮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战力之问。“高射炮真的无用武之地了吗?”“防空真的已进入后高炮时代?”事实并非全然如此。
柳暗花明:扬长避短寻求转型变身
巡航导弹“踹门”,精确制导武器“点穴”,无人机持续进行电子干扰,被称为现代空袭的“三板斧”,防御一方仅靠防空导弹往往难以招架。
另一方面,高精尖空袭兵器一般都和“白菜价”扯不上关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用它。在“踹门”之后,使用较多的往往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空袭兵器。
这时,高射炮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凭借其轻便灵活、反应时间短、物美价廉、易构成密集火力网的特点,它可以有效弥补防空导弹的打击死角。加上有着很高的效费比和性价比,就决定了高射炮在当今防空体系中仍会占有一席之地。
现代战争中,防空作战的空间范围、战场环境、抗击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高射炮要想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扬长避短。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射炮的“短板”是射程和命中率。射程上的“短板”归根结底是因为初速不够,毕竟炮弹不能像导弹一样在中途添加动力。受限于发射药性能和炮管材质,一味增加初速这条路走不通。好在防空导弹接管了中远距离防空任务,高射炮只需要专注于近距离防空,就能很好地避开第一个“短板”。
命中率的“短板”主要是武器系统构成和弹药特性决定的。高射炮是一种直射武器,炮弹出膛后,射向是固定的,弹丸既不能跟踪目标,也不能在空中实施机动。加上各种气象因素导致的误差,单发命中率自然远低于防空导弹。
既然如此,不妨换一个思路——多管联装,即通过增大杀伤面来提高作战效能。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弹丸射向目标,就能有效提高拦截成功率。也正因如此,“密集阵”“守门员”“卡什坦”等多管联装近防炮才相继问世。这些速射武器拥有6个以上的炮管,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数千发,能在目标来袭路线上打出一片“弹幕”。特别是随着高射炮与光电、红外和雷达探测设备的结合,这种拦截方式对抗击空袭兵器应该有一定效果。
“弓”强“箭”也利。提升高射炮的弹药性能同样能弥补其命中率“短板”。除使用预制破片弹、脱壳穿甲弹等弹种外,高射炮使用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弹药也可以提高作战效能。以瑞典研发的“阿海德”弹药为例,这种带有可编程引信的子母弹可在目标前方提前爆炸,喷射出的大量钨子弹能形成一堵令目标难以逃脱的“弹墙”。正在发展的小口径制导炮弹也力图从根源上解决高射炮命中率低的问题。这类弹药自身带有小型发动机,通过内部的制导和控制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命中率。
为提升抗击效率,当前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对高射炮进行“变身”,将其与防空导弹结合起来,打造集两者之长的弹炮合一武器系统。在这种武器系统中,近程防空导弹有效拓展了打击范围,小口径高射炮则用以弥补防空导弹反应时间较长、近界死区较大的不足,起到了“1+1>2”的效果。
显然,在一定时间段内,高射炮还会继续转型或变身,发展为火力更强、射速更快、信息化程度更高的防空兵器。
脱胎换骨:相见之时让你猜猜我是谁
近年来,随着空地导弹突防能力不断提升,高射炮的“生存空间”再次被压缩。一些空地导弹的速度能达到3倍声速,飞行末段还可进行超低空蛇形机动,现有的高射炮火控系统一般很难完全判定导弹的飞行轨迹。
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高射炮如果不发生“质的飞跃”,势必会从“不好防”跌入“防不了”的尴尬处境。想要对抗持续“升维”的现代空袭兵器,就必须在武器样式上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高射炮或将脱胎换骨,让现在的人们一时猜不出它是谁。
从当前防空兵器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防空力量很可能会由电磁炮和激光武器来担纲。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研制的一种先进动能杀伤武器。它利用电磁场对金属炮弹进行加速,不仅能绕开发射药能量密度和炮管材料强度两个瓶颈,还能大幅提高炮弹初速。相对于传统高射炮来说,这种电磁炮的射击精度高、命中概率大,特别适合对付高速目标。有研究表明,使用初速为1300米/秒的高射炮对飞行速度500米/秒的目标射击时,拦截概率为20%左右,而使用初速为4000米/秒的电磁炮进行拦截,成功率接近100%。
激光武器也有可能是未来防空武器的选项。激光武器命中率更高,以光速攻击目标,几乎可以做到“即发即中”。此外,效费比高、无需重新装填、火力持续性强、适合应对饱和攻击等也是其优势。目前,一些大型激光武器的发射功率已经超过100千瓦,可对3-10公里左右的小型无人机、船只及火箭弹、炮弹进行有效杀伤。而未来兆瓦级激光武器则可以对战机、弹道导弹这类大型高速目标进行拦截。另外,粒子束武器、高能微波武器等也是将来防空力量的可能选项,同样具有诸多传统高射炮不可比拟的优点。
恩格斯曾言,尖端科技的应用最早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概念防空武器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军事舞台上。未来防空部队手中所掌握的武器装备,或许将昭示着现有战争模式和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但是,在当前的防空领域,经过一再变身的高射炮,还会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为确保空域安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唐鄂江 马腾 夏昊)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