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
]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任务过程中,新华网先后向您现场直播了天宫一号发射前新闻发布会、天宫一号发射、神舟八号发射、天宫/神八首次交会对接,今天我们将向您现场直播神舟八号飞船返回的全过程,感谢您的关注。
[11-17 18:54]
[
新华网
]
本网记者已进入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据飞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按照计划安排,11月16日,飞船与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
[11-17 18:55]
[
新华网
]
就在刚刚,18时44分,飞船开始第一次调姿。45分,一次调姿到位。飞船转身90度,返回舱和轨道舱成功分离。随后飞船进行第二次调姿,飞船继续向同一方向90度转身。二次调姿到位后,46分,发动机点火,进行返回制动,大屏幕上显示飞船发动机喷射出明亮的火焰。通过神八推进舱外摄像机可以看到太阳帆板微微颤动,飞船正飞过非洲大陆上空。18时49分,返回制动结束,神八飞船踏上归途。
[11-17 18:55]
[
新华网
]
飞控中心大屏幕左侧显示着神八推进舱外摄像机拍摄的飞船左太阳翼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蔚蓝色的地球,十分壮观。
[11-17 18:57]
[
新华网
]
北京飞控中心向参与搜救回收的各点第一次通报落点预报。
[11-17 18:57]
[
新华网
]
16日18时30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做好返回准备。
[11-17 19:01]
[
新华网
]
神八飞船正飞临印度洋上空。
[11-17 19:01]
[
新华网
]
安排飞船在撤离一天后返回,而非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后立即返回,主要是在程序设计上为返回前轨道的偏差留有调整余地。
[11-17 19:02]
[
新华网
]
尽管这次神舟八号是无人飞行,但回收任务的工作量却明显加大,工作标准明显提高。
[11-17 19:02]
[
新华网
]
与神舟七号相比,神舟八号在轨运行时间长,着陆区域进一步扩大,夜间返回搜索回收难度明显增加。同时,还首次增加了中德合作开展的通用生物培养有效载荷的回收处置任务,这些技术状态变化都对主着陆场区提出了更高要求。
[11-17 19:03]
[
新华网
]
为确保返回舱回收的万无一失,从10月初开始,主着陆场区前置雷达站、地面测控站、气象站等人员陆续进场展开工作,他们通过跟踪卫星、空间站等手段,将设备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11-17 19:03]
[
新华网
]
飞控中心大屏幕左侧,通过神八推进舱外摄像机,可以看到地球上蔚蓝色的海洋和连绵不绝的海岸线。
[11-17 19:03]
[
新华网
]
空中搜索分队和地面处置分队按照返回舱不同着陆区域和状态等情况,先后进行了7次空地搜索回收模拟演练,熟练掌握了飞船返回舱夜间搜索和处置回收的各种技能,并建立了多种应急回收预案。
[11-17 19:03]
[
新华网
]
飞船返回地面的时间,主着陆场已经是夜晚,这也给回收增添不小的困难。
[11-17 19:04]
[
新华网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张海东介绍,原来白天目视就能看见降落伞下降过程,现在什么都看不见。
[11-17 19:04]
[
新华网
]
着陆场系统的空中搜救分队和地面搜救分队分别配备了夜视设备,加强了人员训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准备。
[11-17 19:04]
[
新华网
]
返回舱返回地面时,主着陆场的搜索救援由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两部分组成,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通过空地协同、地空结合共同完成飞船返回舱搜索。
[11-17 19:04]
[
新华网
]
飞船进入卡拉奇测控站测控范围。
[11-17 19:05]
[
新华网
]
总参陆航某团承担空中搜索任务。从神一到神七,他们先后7次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搜救任务。担任指挥直升机机长是张治林,他曾先后参加过1998年抗洪、汶川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任务。
[11-17 19:05]
[
新华网
]
在飞船开始返回制动后,由搜索指挥机、搜索通信直升机和三架搜索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搜索分队从大庙起飞,沿预定航线飞往各自待命空域,它们将在以理论落点为中心23公里处,在着陆区上空四角盘旋待命搜索信标信号。
[11-17 19:06]
[
新华网
]
与此同时,位于着陆场的各测量设备实时记录系统开始工作,牢牢抓住并跟踪飞船。当飞船到达距离地面4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上的信标机开始工作,空中待命的5架直升机及时捕获信号。
[11-17 19:06]
[
新华网
]
当确认飞船防热大底抛射完毕,北京飞控中心会及时将预定落点数据通报指挥直升机,在指挥直升机的指挥下各机向目标靠拢飞行。返回舱着陆后,信标机、闪光灯会自动开启。此时,指挥机机长会根据信号以及通报的返回舱落点数据,综合判断返回舱位置,指挥各机保持好各自高度,向目标归零飞行。
[11-17 19:06]
[
新华网
]
当空中搜索分队飞至返回舱上空时,利用微光夜视仪和搜索探照灯判断出返回舱大底的朝向、辐射源位置等,并根据地面风向、风速,建立着陆航线,同时通报空中各机着陆方法。指挥机落地后,指挥机机长就开始指挥各直升机按照预定方案,依次着陆。
[11-17 19:07]
[
新华网
]
有效载荷运输直升机在现场着陆后,搜索处置人员携带装具离开直升机参加现场处置,其中一架搜索直升机迅速返回大庙加油,工作人员将有效载荷,也就是中德合作的通用生物培养装置从返回舱取出后,由另一架搜救直升机运至大庙,移交给已加油完毕的运输直升机,再运至北京。
[11-17 19:07]
[
新华网
]
飞船推进舱、返回舱成功分离。指控大厅响起一阵掌声。
[11-17 19:07]
[
新华网
]
与此同时,在现场负责回收散落物的人员,搭乘散落物搜索直升机,根据有关单位提供的散布范围搜索返回舱散落物。待现场处置完成后,现场直升机起飞返回大庙。
[11-17 19:07]
[
新华网
]
在此期间,在理论落点20公里外等待的地面搜索分队人员,携带装备赶赴返回舱着陆点,对返回舱和舱载设备进行处置、吊运、运离着陆现场。
[11-17 19:07]
[
新华网
]
飞船返回过程中,地面进行跟踪测量的方式主要为反射式测量和应答式跟踪测量。
[11-17 19:08]
[
新华网
]
飞船进入祖国大陆上空。
[11-17 19:08]
[
新华网
]
反射式测量主要是雷达主动发射信号,经舱体反射回来利用时间差进行测量。应答式测量主要指的是USB跟踪测量,也就是飞船发出信号后,USB测量设备捕获、接收信号并回复一个响应,这样就可以确认返回舱的位置并了解舱内的情况。
[11-17 19:08]
[
新华网
]
大屏幕右侧,实时显示出主着陆场指挥直升机的画面。
[11-17 19:09]
[
新华网
]
从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到国内的各测量站,飞船返回过程中,地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接力式测量链。
[11-17 19:09]
[
新华网
]
飞船建立再入姿态。
[11-17 19:10]
[
新华网
]
大屏幕上显示的玉门关光学图像可以看到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剧烈燃烧划过的轨迹。
[11-17 19:14]
[
新华网
]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
[11-17 19:14]
[
新华网
]
主着陆场雷达发现目标。
[11-17 19:16]
[
新华网
]
回收四号发现目标。
[11-17 19:17]
[
新华网
]
回收主开关通。
[11-17 19:17]
[
新华网
]
大屏幕左侧显示,地面红外光学设备捕捉到返回舱。
[11-17 19:18]
[
新华网
]
回收2号、回收4号跟踪正常
[11-17 19:18]
[
新华网
]
第三次通报返回舱落点预报。
[11-17 19:19]
[
新华网
]
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
[11-17 19:19]
[
新华网
]
大屏幕上显示返回舱离地高度不断降低。
[11-17 19:20]
[
新华网
]
抛防热大底。
[11-17 19:22]
[
新华网
]
大屏幕左侧显示着红外光学设备捕捉到的返回舱乘伞下降画面。
[11-17 19:23]
[
新华网
]
返回舱距地面高度2900米。
[11-17 19:24]
[
新华网
]
5架直升机正向返回舱收拢飞行。
[11-17 19:24]
[
新华网
]
大屏幕左侧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返回舱和降落伞的画面。
[11-17 19:25]
[
新华网
]
5架直升机收到返回舱信号正常。
[11-17 19:26]
[
新华网
]
返回舱离地面高度1700米。
[11-17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