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现场解读 |
|
|
|
|
[张海东(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针对夜间搜索问题,我们首先配好夜间回收设施装具,比如为直升机上配置了接收飞船发出返回信号的定向仪,增加了夜视仪、搜索探照灯,给地面分队增配了夜视设备,保证在颠簸不平的道路快速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2011-11-17 19:35:46 ] |
|
|
[张治林(总参陆航某团团长、空中搜索分队指挥机机长) ]:为了解决搜索范围广、地形复杂,搜索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利用软件技术将这一地域的地形制成一个立体地形图,导入掌上电脑。搜索中,通过利用卫星导航技术使直升机下方的地形一目了然。[2011-11-17 19:34:15 ] |
|
|
[张海东(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三是现场处置阶段。此时地面分队陆续赶到,按照工作流程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主要包括外观检查、舱内气体检测、微生物检测、有效载荷的拆卸。[2011-11-17 19:25:42 ] |
|
|
[吕斌涛(着陆场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目前,我国从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到国内的各测量站,已经形成一套很完整、成熟度较高的接力式测量链。通过这种方式测控神八返回舱,保证了可靠性和成功率,也使返回舱返回全过程都能“看得见”。[2011-11-17 19:22:16 ] |
|
|
[张海东(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二是搜索寻找阶段。按照程序,飞船落地前直升机就起飞到待命空域,利用直升机上装备的定向设备接收飞船发射的信号,确认飞船的位置。由于是夜间搜索飞行,直升机在到达返回舱地点上空后,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对返回舱的状态、姿态,以及现场地形进行确认,随后指挥直升机首先在附近选择合适的地方降落,并指挥其他直升机降落。[2011-11-17 19:21:31 ] |
|
|
[吴斌(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 ]:找到返回舱时,指挥直升机指挥其他三架搜索直升机落地,通信直升机会继续在上空盘旋,直到建立起地面通信系统。这期间,来到地面的指挥员可以通过超短波背负式电台,把地面的图像、话音传到直升机的卫星通信系统,然后再传到北京飞控中心。这样就使整个搜救过程指挥话音、图像与数据信息实现了全程不间断传输。[2011-11-17 19:19:54 ] |
|
|
[张海东(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返回舱回收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一是跟踪测量阶段。按照飞船的飞行程序,当飞船制动发动机点火26分钟后,返回舱就会飞到着陆场上空,白云鄂博场区的雷达首先捕获目标,并对其弹道进行测量,引导后续测控设备跟踪。位于大庙场区的USB设备随后跟踪,同时接收飞船遥测数据并向飞船发出遥控指令。在主伞打开后,利用光学设备拍摄飞船降落全过程。[2011-11-17 19:13:52 ] |
|
|
[张治林(总参陆航某团团长、空中搜索分队指挥机机长) ]:在执行搜索任务中,我们装备了3种高科技搜索设备:一体化指挥平台、新一代夜视仪、大功率夜间搜索灯。这些搜索设备使空中搜索手段更加多样,搜索速度更快,搜索可靠性更高,对于直升机空中搜索、着陆和快速处置有重要作用。[2011-11-17 19:12:47 ] |
|
|
[吕斌涛(着陆场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在对神八飞船返回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过程中,着陆场测控系统目前已建立了接力式测量链。接力式测量链,就是每个测控站把对飞船返回的引导数据传到北京飞控中心,再由北京飞控中心将数据传到下一个测控站。这个测控站根据引导数据进行目标捕获,再传递。[2011-11-17 19:04:39 ] |
|
|
[张海东(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返回舱的有效载荷是中德合作研制的通用生物培养装置,里面有许多微生物,对环境、温度有要求,必须在返回后第一时间送到北京处理。[2011-11-17 19:00:27 ] |
|
|
[吴斌(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 ]:这次着陆场系统最大的变化是指挥通信。在系统配置上,增加了一架通信直升机,并在直升机旋翼下安装了中继卫星通信中端,利用缝隙通信技术,对大范围地区进行通信覆盖。[2011-11-17 18:57:35 ] |
|
|
[张海东(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这次神八任务与神六、神七相比,虽然不载人,但是任务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标准提高了。主要体现在:一是应急待命时间增加。二是搜索回收区域扩大。三是搜索回收时间要求缩短。四是夜间搜索回收难度增加。五是飞船的有效载荷回收转运要求严格。[2011-11-17 18:56:2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