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纳卡战争和俄乌冲突中的表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07 17:29:29
来源:中国航空报

无人机在纳卡战争和俄乌冲突中的表现

字体:

  HAROP巡飞弹。

  引言

  自2001年美军将MQ-1无人机用于反恐行动以来,无人机的作战范围便从侦察逐渐拓展到攻击,并在世界热点地区取得了显著战绩。特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争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下文称:纳卡)地区控制权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处处都有无人机的作战身影。阿塞拜疆依靠无人机高低搭配战术击败亚美尼亚军队、乌克兰率先在非对称作战中使用商业无人机达到战斗目的等战例,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场战事中的无人机不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当红“明星”武器;同时俄乌冲突强化了纳卡战争中得到的直接感受——诸如连排级别的作战单元迫切需要无人机来支撑其作战行动。随着无人机介入局部战争程度越来越深,无人机将取代有人机各种角色并驱使未来战争走向智能化等话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无人机作战需求

  无人机最大的功用就是把飞行员从空中挪到了地面,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为主,具有遥控或自主等多种飞行模式,能携带特定载荷,在大气层内执行作战任务。由于没有了飞行员,无人机就可以大机动过载(战斗机最大为9g)、机载救生系统可以取消、改装升级简单、重复或一次性使用等等。随着战争实践积累和发展,无人机系统能够适应“枯燥、恶劣、危险、纵深”(Dull,Dirty,Dangerous & Deep,4D)环境,具有高成本效益的优势。与有人飞机相比,无人机成本低,可以执行更危险的任务,并具备更长时间不间断执行任务的能力,因此广泛用于战场各个领域。

  阿塞拜疆的TB-2无人机。

  任何战争都是作战体系的对抗,先进的体系对落后的体系将呈现碾压速胜状态。无人机的强大在于它自身自带一个小型作战体系,集侦察、打击、指挥、协同和干扰于一体,可实现作战效果最大化。随着作战场景拓展,无人机已成为当前武器装备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在信息支援、探测跟踪、火力打击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人机丰富的功能和战术,为现代战争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性。利用无人机高效的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可对暴露的、防护薄弱的地面部队进行快速、精准打击。对于那些无力维持常规空军规模的中小国家,无人机是可以获得空中优势、较对手具有非对称优势的作战平台之一。军事技术进步带来的“先行者优势”将使未来战争更多以非对称作战的形式呈现,比如阿塞拜疆之于亚美尼亚。

  未来战场中,无人机将被部署在战况最激烈、最危险的前线,遂行侦察、诱饵、干扰、自杀式攻击等任务,实施饱和式或蜂群式攻击。在这种战场环境中,无人机往往被定位为可消耗装备,除了成本低、数量多,还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化、抗干扰、自组网能力。

  无人机的战场表现

  2020年纳卡战场硝烟尚未散尽,2022年俄乌冲突战火烽烟再起。这两场中等规模冲突为我们揭开了现代战争的冰山一角。无人机发挥的突出作用颠覆了人们对常规战争的认知,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纳卡冲突是两个中亚小国的军事对抗,俄乌之间更是中高烈度战争,其基本交战模式仍然遵循传统的火力战。虽然无人机的参与为这场战争增添了高科技色彩,但并不是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化战争。无人机仅仅是作为战场侦察和精确打击手段,与地面进攻力量协同不足,没有融入到完整的作战体系中。从纳卡战争到俄乌战争,我们已经感觉到: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进步,具备高度自主行动和协同作战能力的无人机作战场景,距离我们不远了。

  (一)纳卡战争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1992~1994年曾爆发第1次纳卡战争。停战后,双方在实际控制线总有摩擦。受多重因素影响,2020年秋天在纳卡地区,双方再次兵戎相见,历时44天。战争初期,阿军从纳卡南部山区的低地向高地的亚军发起地面攻势,出动对地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意欲攻占亚军多年苦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在亚军防空系统反击下,阿军苏-25等有人机数次被击落。于是,阿军改变进攻战术,依托TB-2无人机和HAROP巡飞弹(即自杀无人机)等装备取得压倒性胜利,在无人机作战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阿、亚两军的军事作战思想都来源于苏联。经过30余年发展,阿军逐渐接受了轻型复合突击部队理念,而亚军仍坚持纵深防御的作战模式;亚军前沿的近程防空体系老化过时,甚至TB-2的机载武器射程都超过亚军防空系统的攻击范围。这些都为阿军无人机在纳卡冲突有上佳表现,奠定了前提条件。

  为了压制/摧毁亚军防空系统、夺取战区制空权,进而消灭对方有生力量,阿军采用了以下战术,分别实施并相互策应:

  ①有人机提供空中保护和信息支援。土耳其F-16战机进入阿塞拜疆空域,使执行后续作战任务的TB-2、Hermes和Heron等无人机机队免于空中或防空导弹袭击;同时土耳其的E-737预警机提供战区情报信息支援。

  ②无人机充当诱饵。利用“KORAL”地面电子战系统干扰亚军雷达信号,同时将老旧的安-2运输机改装为遥控无人机并装上炸药,诱骗亚军的中近程雷达开机,然后定位并定点清除。

  ③无人机侦察、定位和攻击。游猎在空中的TB-2无人机等机队侦测目标(其中含亚军设置的部分假目标)后,将战场信息回传给指挥中心。对于单个目标和小股部队,使用自身携带的MAM-L精确制导导弹进行毁伤;对于防空阵地、装甲车辆等集群目标,引导火炮和战斗机进行密集打击;同时协同指挥Harop、SkyStriker等巡飞弹继续瘫痪暴露的防空系统。另有报道,TB-2引导阿军火炮摧毁了俄制S-300防空导弹系统,以及Harop击毁亚军一套“驱虫剂-1”反无人机电子战系统,据称都是无人机战史第一次。

  ④无人机毁伤评估。经过第一波次打击后,TB-2无人机根据战场情况,将侦察图像等信息回传指挥控制中心,以决定是否再次发起第二波次打击。据开源信息数据,战前亚军共有40套防空系统。此役之后,亚军共损失26套防空系统和14部雷达。

  ⑤无人机深度侦察。阿军取得制空权后,极大削弱了亚军把山地作为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防御工事失守后,亚军装备及人员沿着公路后撤,无人机可轻而易举地找到坦克、火炮或车辆集结地等目标。阿军无人机有效引导火炮射击,让原本只有在平原地带才有优势的火炮发挥了同样的歼灭功效。

  ⑥阿军借助无人机实时回传能力,不间断地将前线战斗视频或打击地面目标的画面发布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以期鼓舞士气、震撼对手心理,进而收到了良好的舆论效益。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出阿军高低搭配的作战样式,既有有人机的保护,也有无人机之间的协同,还有无人机不同角色的发挥。这些无人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性能和使用条件各异,作战过程中可担负不同类型的作战任务,这也说明了阿军战术调整的高明。

  此役亮点是阿军的无人机装备表现惊艳,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但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看不见的“电子战”配合。土耳其制造的TB-2翼展(12.0米)大于F-16(9.5米),其雷达特征应高于F-16。如果没有电磁信号压制或欺骗,TB-2根本就接近不了亚军的防空系统。阿军公布的亚军雷达被毁瞬间,其天线还在无效地转动的视频,说明了电子战应用也是此役无人机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阿军无人机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双方是为了领土争端,其最终意图还是必须依靠地面力量去实现。随着进攻推进,阿军军事行动便从无人机压倒性优势的消耗战转变为战术多样的攻坚战。据不完全统计,阿军2763名士兵丧生,亚军阵亡2718人。虽然双方人员损失相当,但有理由认为亚军减员基本是无人机造成的,而阿军大部分伤亡发生在地面战斗中,有报道称:在战争第一个星期,亚军顽强抵抗,阿军向山区高地只推进了不到20千米。可见,如果阿军将无人机融入到完整的作战体系中,即有效协同空中打击与地面进攻,阿军人员损失数量不会这么大。

  (二)俄乌冲突2022年2月,俄罗斯针对乌克兰发动了“军事特别行动”,意欲通过闪电战迅速达成军事和政治目的。不曾想乌军的顽强抵抗和后续北约武器与信息援助,加之俄军事前准备不足,俄乌冲突逐渐进入僵持状态。双方在“进攻-反击”大小循环中不断转换攻防角色,期望中的闪电战慢慢拖成了持久战。

  战争初期,俄军进攻梯队负责突破乌军防御前沿,成功控制部分城市;突击梯队负责纵深打击,但兵力不足,难于实施侧翼包抄、歼灭乌军重兵集团。进攻难于奏效,撤退又不甘心,加之双方都没有制空权,战局开始陷入胶着。乌军退入城市坚守,在摸清对方薄弱点之后,以小分队游击战方式不断袭扰俄军,积小胜为大胜。俄军遇挫后,从“纵深攻击”转为“火力主战”战术,乌军小分队袭扰战法效果下降。乌军总体实力弱,对抗的唯一路径就是借助北约军援,与俄军一拼高低。

  在上述背景下,缺乏基础弹药和精确制导武器库存的乌军发现无人机不可或缺,遂利用TB-2军用无人机对俄军发起多次纵深攻击,包括击沉俄“猛禽”巡逻艇、蛇岛上空击落米-8直升机,还协助过攻击“莫斯科”导弹巡洋舰,都取得了不俗战绩。相反,俄军开始并没有看重无人机的战术价值。随着俄军的电子战和防空系统部署,乌军TB-2连续被击落,无人机作战效能大幅降低。

  鉴于诸如MQ-9、TB-2等大中型无人机,易受到对手防空系统和反无人机系统攻击,乌军便把目光投向了小型无人机,尤其是商用型。小型无人机通常具有一定的载重性能,且具备优良的二次开发能力,通过加装各类任务模块即可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不同作用,可广泛用于战场侦察监视、低空突袭、中继通信、目标指示和毁伤效果评估等。在政府支持和民间力量帮助下,乌军使用的改装技术并非先进的高科技,而是价格便宜、容易引进的成熟技术。小型商用无人机配装不同功效的炸药,攻击俄军补给线、坦克或装甲兵车、武装人员以及基础设施,均取得良好战绩。随着对抗加剧,俄军亦步亦趋地学习乌军经验,在无人机某些战术应用上反超乌军。

  虽然商用型较军用型无人机在战场上更脆弱,但由于成本低廉,且不需要复杂的地面基础设施(比如跑道、地面站等)等优点,得以大量装备。目前,就毁伤效果而言,三类无人机应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即:

  ①巡飞弹,在目标区域上空游荡,具有超视距打击能力的自杀性无人机。

  ②单向攻击无人机,亦称“神风”特攻队,可以点对点精确打击,到达位置就自爆。

  ③FPV无人机,亦称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可突袭12千米范围内的快速移动目标和躲避的静止目标。

  俄乌战场FPV无人机概念兴起,乌军创造性地将原来执行远程作战即地面监视和远程杀伤的平台,变为了一种近距离廉价投送爆炸物和提高火炮精准度的工具。针对150千克以下的小型无人机系统,乌军在商用型无人机应用的渐进式优势,最终提高了无人机作战的成本效益,这种加改装做法反映了(短兵相接的)作战单元如连排级别或单兵对无人机的依赖程度。

  开战800多天,俄乌冲突已经成为第一场全面的无人机战争。战争伊始,俄乌可用无人机种类从战前20多种发展到目前的70多种,适配弹药20余种。其中,图-141、图-143主要用于侦察,收集情报、提供实时图像,提高态势感知和作战精度;Orlan-10、Aerostar主要用于监视,持续监视敌人行动和地点,保持战略优势,使战术调整成为可能;TB-2、Harop、Orbiter 1K、SkyStriker、Lancet、Switchblade主要用于打击,配备武器系统、执行精确打击,改变了传统的战斗模式。在长1000多千米的俄乌胶着战线上,每隔10千米左右,双方通常会有25~50架无人机在中间区域穿梭活动。

  开战19个月内,虽然乌军出动无人机是俄军的3.8倍,但俄军利用中近程防空系统和强大电子战(干扰传感器以及商用型无人机未加密的卫星导航系统或通信链路)能力,毁伤了乌军大量无人机。从无人机进攻次数看,乌军成功率为14.3%,远低于俄军的54.0%;从拦截无人机次数看,乌军成功率43.3%,也低于俄军的85.1%。以上数据表明:俄军无人机综合运用能力略高一筹。双方的无人机渐渐演变成了一次性装备,预期寿命也就5~6次的出动次数。

  就无人机运用的技术创新,乌军都领先一步。比如信息化方面,这固然有北约提供的信息支援和卫星链路的支持,也有乌克兰民间研发的推动。一款名为“Delta”数字地图,融合了来自无人机、雷达、智能手机、卫星图像和开源情报网的信息,就能将一定范围内乌军和对手的规模、火力、位置等信息清楚地显示在手持平板电脑或手机上,为低至排级的作战单元提供了实时战场信息。类似软件还有GIS Arta、Kropyva等APP。这类创新的态势感知工具意味着不同作战单元可以有机协调,能够使炮兵迅速分享敌方单位的坐标,加快瞄准过程,使从获取目标到射击的杀伤链时间——过去通常需要30分钟左右——缩短为3~5分钟。

  纵观2年多的战事,我们看到的都是单个无人机侦察、校准火炮或近距离攻击,很少见到成群的无人机机队作战的报道或视频。这种现象说明:鉴于无人机强大的侦察和打击能力,须以排和连为单位进行分散作战,于是无人机目前应用集中于作战小分队层面,几近是必备的单兵装备。小型商用无人机载弹量有限,杀伤范围小;对营、旅以上规模的作战行动,就得需要中长航时的军用无人机,遂行大范围侦察、监视或攻击任务。另外,针对战场上空众多的无人机聚集,如何敌我识别,也是无人机机队的应用难题。

  除了西南部少量山区,乌克兰广袤的土地一马平川,城市之间就是连成片的农村。平原作战,传统的地面军事力量就得靠掩体或战壕,一寸一寸地争夺土地。在这种情形下,无人机就能高效地发挥独特的效用,配合地面军事力量清理、控制和坚守领土。尤其是灵活机动的FPV,一旦看见目标,基本就能锁定并击毁。由于目前俄乌双方基本处于角力僵持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出现大规模战斗,于是俄乌两军的无人机就以“突袭”为主,类似“打冷枪”,令对手难以应对。

  无人机对未来战场的影响

  俄乌冲突乃至之前无人机参战的局部战争,不论就武器装备而言,还是就军事思想和作战样式,都没有超出传统战争范畴。无人机大量涌现,会在局部方面产生某些影响,比如:①无人机改变了陆军部分战术,以往步兵攻防只需注意前面、后面和侧面方向的敌人动态,现在就得警觉来自头顶上方无人机的全向攻击可能;②弯曲的战壕或掩体,根本防不住FPV灵活机动的追击;③坦克被迫加装简易“天棚”、焊接铁栅栏等方式,以此来提高反无人机能力。另外,无人机使得部队集结或发起突袭,越来越困难。诸如此类战术改变都是局部性的,还不足以推断出无人机开始塑造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无人机的能力尚有待于继续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没有赋能无人机。俄乌冲突还是混合战争,既有高端的信息战,也能看到二战以来的老旧装备运用,如俄军T-54坦克(1947年完成设计定型)出现在俄乌战场、乌军雅克-52教练机用冲锋枪击落俄军Orlan-10无人机的战例。

  俄罗斯Orlan-10无人机。

  结束语

  随着无人机应用越来越广,面对先进的无人机作战武器和作战概念,传统的地面装甲、机械化和机动编队存在巨大的脆弱性。如果没有强大的对空探测、反无人机武器,传统地面部队在未来将陷入极大的困境。面对无人机尤其是无人机蜂群未来应用,发展新型电子战手段+传统火力的防空系统迫在眉睫。

  当一方应用无人机获得优势,另一方也会加强无人机能力以缩小差距,这样就会导致双方无人机军备竞赛。当这种竞赛达到平衡时,打破这一平衡的利器,就是反无人机装备。于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类反无人机装备将是下一场战争必备的武器平台。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