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起点,不朽的精神
——武警福建总队举办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生动的历史也总能给人以蓬勃的奋进力量。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月23日至27日,武警福建总队组织开展“回溯长征起点·赓续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来自中央及省内10余家主流媒体的编辑记者深入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宁化中队和龙岩支队长汀中队、上杭中队,与官兵们同叙“长征精神”,共话强军使命。
媒体采访团与武警官兵“再走长征路” 。钟炜俊 摄
从红军长征出发地三明宁化、龙岩长汀到我军“两次伟大出发地”龙岩上杭,从接力传承“听得见的密码”的标兵中队到用“古田会议精神”铸魂育人的“杭川卫士”,采访团的记者们实地探访和记录了三个单位一茬茬官兵铭记先辈嘱托、传承红军精神的鲜活事迹;深情讲述当代红军传人和驻地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在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同时,通过笔触和镜头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人们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长征路上,更加坚定信心、凝神聚力。
追寻长征足迹,手中之笔不停歇
踏着泥泞的小道,瞻仰烈士墓碑;走过巍巍“红军桥”,聆听“生命等高线”的故事;来到红色古田,记录人民军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过程……
采访期间,正赶上福建各地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各媒体同行风雨无阻,坚持到现场,从接触到的每一个群众和官兵口中了解那段历史,力求让自己的新闻作品血肉丰满,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们所经之处差不多都是崇山峻岭,乘车往往要一上午才能到达一个采访点。而红军战士当年急行军有时候一天就是200多里,还要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很难想象他们当年是怎样完成这样不可能的任务。”福建电视台记者廖传良感慨。
在采访第一站——三明宁化,采访团成员被一组数字深深震撼:土地革命时期,只有13万多人口的宁化县,有13700多人参加红军,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宁化籍红军战士有6000多名,到达陕北仅幸存58人。
采访团参观宁化中队荣誉室。郑小强 摄
到底是怎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走过了艰辛曲折、代价高昂的荆棘之路?
武警宁化中队司号员们吹起的冲锋号引起了记者们的思索,他们意识到,答案就在声声响彻云霄、穿越时空的军号中。
建队以来,宁化中队番号经历9次改编,但是一代代官兵传承“听得见的密码”不变色,如今中队每名官兵都有一把专属军号,形成了人人争当司号员的良好局面。
当问及中队一茬茬官兵为何对军号情有独钟时,在中队长蔡跃带领下,记者们走进了中队荣誉室。
武警宁化中队司号员在长征出发地旧址吹响冲锋号。 郑小强 摄
这里静静躺着三本军号谱。最老的一本是由老红军罗广茂用生命守护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复制品,烽火岁月,罗广茂和家人守护这份号谱躲过了“白色恐怖”,用生命诠释了对使命的忠诚;第二本是原中队司号员李浩的爷爷于1964年退伍时手抄的解放军军号谱;第三本是2018年10月1日全军恢复司号制度后,中队司号员参加上级培训时配发的。
三本军号谱时间不同,内容各异,但传承的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始终未变。
记者团参观军号广场。 郑小强 摄
战士司号员温合法、张家豪、王城等人以号声为令,成为了战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在每年“七一”“八一”和新兵下队、老兵复退等重要节点,中队都会组织官兵到军号石雕前、军号谱展柜前参观,增强官兵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传承先烈遗志、投身强军实践的坚定信念。这也在无形中感染着采访团每名记者。
宁化中队珍藏的“军号手抄本”。 郑小强 摄
“别看小小一只军号,想要吹响它可不容易。”司号教员温合法介绍。为了吹好军号,温合法和战友们吹树叶练习振动,将脸埋进水盆练憋气。由于长期将沉重的号嘴紧贴唇部,很多人都吹肿了嘴唇,磨破了内侧唇皮,吃饭时只能小心翼翼地包着嘴唇吃。功夫不负苦心人,如今,温合法已经可以熟练而流畅地吹响嘹亮的军号,还带起了4、5个徒弟,“队里日常是我在司号,有时大家也替换着一起吹,共同进步”。腼腆的笑容、质朴的讲述,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所有记者。
“在红军长征出发地重走长征路,我深切体会到红军先烈为国家民族英勇牺牲的崇高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也激励我们通过手中的笔触和镜头,探究采访新时代武警官兵在长征精神激励下,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在广大官兵和全社会中激发出缅怀革命先烈、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廖传良表示。
讲好长征故事,对话历史谱新篇
“追寻长征起点,纪述长征故事,说易也易,说难也难。”福建日报记者戴敏感慨。易在哪?长征史料丰富,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随手一翻,实地一看,就常有感动。难在哪?战火硝烟远去,历史见证人日渐凋零,红军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在今天需要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何再现历史温度、引发受众和官兵共鸣,是个挑战。
红色讲解员钟鸣为官兵讲述《生命等高线》故事。 张祺 摄
采访第二站来到龙岩长汀,这里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既有“红旗漫卷”的荣光,也有“残阳如血”的悲壮。在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县中复村“红军桥”畔,记者团成员和武警龙岩支队长汀中队官兵聆听了“红三代”讲解员钟鸣老人的讲述。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的松毛岭一战,红军伤亡惨重,为补充兵员,当地苏区政府在一座木质廊桥上刻下了一条线,线高1.5米,这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高度。中复村一带,先后有2000多名子弟走过那条等高线。他们大多数直接奔赴战场,只留下最后的背影。
官兵们在红军长征出发零公里处重温入党誓词。 张祺 摄
“这2000多人中,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6人。”这让采访团成员和武警官兵格外动容。
中复村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每年新兵下队之后,武警长汀中队都会组织官兵来到中复村开展宣誓仪式,让新战友时刻铭记红军长征的那段光辉历史,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强军兴军的奋进力量。一首官兵创作的诗歌《生命等高线》,也成为战友之间相互砥砺的红色经典,广为流传。
长汀中队官兵在中复村开展宣誓仪式。 郑小强 摄
然而,戴敏和采访团记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驻地群众和红军官兵的鱼水深情可歌可泣,然而今天应如何传承呢?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走进武警长汀中队,经过深入挖掘,捕捉到了大量鲜活素材。
多年来,中队官兵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昔日的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荒山连片、土地贫瘠,还因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难坑村”。中队官兵主动与南坑村结对帮扶,先后多批次组织人员前往南坑村植树造林、打扫村庄、共同生产。在全体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合力建设下,南坑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成为福建省农业旅游示范项目实施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和“福建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2024年年初,长汀中队官兵帮助南坑村群众植树。 王永欣 摄
如今的南坑村,山风阵阵、绿树成荫,孕育着无尽的希望。“每当看到这些,我们都忘不了武警官兵的付出,他们就是新时代的红军传人!”南坑村前党支部书记沈腾香说。
采访中,记者戴敏在聆听动人故事的同时,更注重挖掘背后的意蕴。在他看来,一块泛黄的“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牌匾,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条蜿蜒的红军小道,今天已是脱贫致富的大路,这是红军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重现;战士们齐声唱响红歌、官兵自发争当“红色讲解员”,组成“古田火炬”理论讲解队,这是一种红色基因的延续……
2024年年初,长汀中队官兵帮助南坑村群众植树。 王永欣 摄
“讲述长征的故事,需要联系前后的逻辑。比如,战士们在书香军营留下的每一行文字,其实就是观察了解他们红色记忆的一个窗口;官兵们执勤处突、抢险救援的表现,其实就是对红军风貌、纪律作风以及长征精神的最佳诠释。”戴敏说,前后守望、互相砥砺,才能与历史共鸣、与现实对话。
看过官兵们自编自演的红色情景剧《生命等高线》,人民网记者杨灏昱动情地说:“此情此景,让我终生难忘。虽然战士们的演技比不上专业演员,但他们身上那股为了胜利一往无前的精气神着实让人感动。当年红军紧握钢枪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行,带领人民翻身解放;如今我们手执笔杆迎着暴雨烈日讲述武警官兵的新长征故事,同样肩负历史重托,家国情怀一以贯之。”
传唱信仰之歌,履行使命显担当
龙岩上杭县古田镇,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青山掩映、浓绿如茵,古田会议会址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采访最后一站,记者团来到这里。
古田小火炬讲解员为官兵讲解古田会议召开过程。 张祺 摄
时间拨回到1929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是建党建军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创建之初的人民军队在这里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古田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党和军队注入了灵魂信念,开启了我党我军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新历程。”在纪念馆里,武警上杭中队“红色讲解员”李逸聪对着记者和中队官兵侃侃而谈,也让采访团所有记者经历了一场红色历史洗礼。
古田会议会址。 郑小强 摄
长期以来,驻守在这里的武警上杭中队立足“身在古田”的独特政治优势,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广大官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周徐聪!”“到!”“你是中队第27名获得个人三等功的官兵,希望你能够珍惜荣誉,拼搏进取,取得更出色的成绩……”记者们走进武警上杭中队营区,映入眼帘的便是官兵们举行的荣誉上墙仪式,将荣誉证书与奖章郑重地挂在荣誉墙上,让它们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璀璨灯塔。“这不仅是中队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的重要传统,更是激发官兵荣誉感、使命感与归属感的关键一环。”中队指导员吕佳辉告诉记者。
在上杭中队门口有一条很宽阔的大马路,当地叫它“双拥路”,在“双拥路”上,还有一个公交站,叫做“武警中队公交站”。
“通过中队保存的资料来看,门口原来是一条泥泞的乡村小路”,在上杭中队的荣誉室,还保存着一张当时未修公路之前的老照片。
“当时路况也不好,坑坑洼洼,大车经过就会尘土飞扬,官兵和群众出行很不方便。”面对“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窘境,时任中队主官从部队长远发展和方便群众生活的角度出发,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映了这一情况。
媒体记者在”武警中队“公交站前。 王雅玲 摄
上杭县组成临时工作组来到现地了解情况,进行建设论证,并用最快的速度投入近2000万元把路修好了。“这座武警中队公交站太别致了!”海峡都市报记者吴雪薇看到中队门前的公交站牌,饶有兴致地说。记者们采访了解到,官兵还在这里设置了“便民点”,定期进行打扫,准备了茶水、纸巾等用品方便群众候车时取用,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上杭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中队发展,先后为中队建造了新营房、布设了军民融合图书馆和数字文体活动室。中队也抓住机遇,多次完成支队、总队观摩试点任务。
“上杭县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武警中队官兵的保驾护航。”上杭县双拥办负责人曹昌星说道。
2024年6月,武警福建总队龙岩支队紧急出动,赴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进行救援。公佩翔 摄
今年6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上杭县多地发生山体滑坡、内涝等灾情。灾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中队接到当地政府救援请求,中队长周徐聪立即带领11名官兵挺进受灾严重的上杭县中都镇,从一处倒塌房屋内救出了两名老人,圆满完成抢险救援任务。
近年来,中队大力开展“弘扬古田精神,展现新时代官兵风貌”活动,与古田会议纪念馆签订共建协议,成立理论宣讲队到红色旧址为游客义务讲解,在“走出去”的情景教育环境中,引导官兵自觉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把忠诚刻在骨子里。中队还结合实际开展“看红色电影”“唱革命歌曲”“讲强军故事”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夯实官兵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我还是不想放过任何一次采访,每一次倾听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采访团成员、中国新闻社记者郑江洛深有感触地说。
就这样,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深度报道和融媒产品,记录着武警福建总队官兵扎根红色沃土、争当红军传人的精神传承,走近万千受众。截至目前,各类媒体发布和转发活动报道50余篇,全网点击量已破千万,热度仍持续增长。
武警福建总队政治工作部领导在活动中指出,长征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回溯长征起点·赓续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武警福建总队官兵将继续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作者:田栋、王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