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1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将排入大海。核污水是如何产生的?污水排放到海会产生哪些影响?思客通过卫星视角,分析这场牵动全世界目光的排放事件。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核废水储存罐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卫星数据来源:MAXAR
这场“灾难”是怎么发生的?
将时针拨回到2011年3月11日,一场特大地震袭击了日本东北沿海。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引发了东京电力公司运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
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已经产生深远影响。迄今为止,仍有337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指定为“疏散区”,约有3.6万名原居民尚未返回家园。
2011年3月14日拍摄的卫星照片: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反应堆爆炸后冒起浓烟。图片来源:新华/法新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已过去10年多,但其核污水处理问题仍未解决。日本媒体分析称,日本政府决定排出核污水,原因可能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核污水的储存罐容量即将达到上限。
核污水是如何产生的?
福岛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反应堆原有的冷却剂、事故后为持续冷却堆芯而新注入的水、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
发生辐射泄漏后,为控制反应堆温度,需要持续注水进行冷却降温,虽然核废水可以用来循环冷却,但是由于福岛核电站临海、地势低,地下水和雨水不断渗入,这样核废水就变得越来越多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图片来源:美联社
为了储存核污水,东京电力共准备了约1000个储水罐,目前9成已装满。所有储水设施的总容量约为137万吨,预计到2022年秋季达到极限。成千上万个密密麻麻的圆形储水罐在厂区内摆放着,用卫星图就能明显观察到。
2011年3月19日和2019年3月9日拍摄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卫星照片,对比明显。卫星数据来源:MAXAR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东京电力公司现在每天新增140吨“处理水”,估计到2022年9月将达到储存罐上限137万吨。这么多的核废水,让日本已经“无力承受”。
排污入海,影响几何?
自2013年以来,日本政府对地层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释放、氢气释放和地下掩埋五种处理后废水处置方案进行评估。
2020年2月,ALPS净化水处理小组委员会发布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处理后废水处置方案评估报告结论认为,排入海洋与蒸汽释放都是可行的方案,其中排入海洋操作更为便捷,其他处置方案从经济性、技术成熟性或时间方面考虑较差。
2013年8月20日航拍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新华社/美联
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一旦被排入大海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首先,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受到影响,特别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之后污水还会污染东海。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对核污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从图中可见,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时间持续扩散,进而蔓延至全球海域。来源:GEOMAR
有日本学者指出,福岛周边的海洋不仅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渔场,也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一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会影响到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国际问题。
根据2020年8月份卫星影像,可以发现污水罐只是占据福岛核电站周围的一片空间,周围仍有一片区域可以开发储存废水。
2020年8月29日高分二号拍摄的福岛核电站及周围。卫星影像中可见,周围仍有大片空地可用,污水罐也有些生锈。卫星资料来源:高分二号
有分析称,从卫星影像中可以看到,最早一批废水罐已经锈蚀斑斑,更换是早晚的事,而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污水不是因为空间不够,而是不愿承担维护成本。
对于如何处置核污水,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认为,日本政府应采用去污因子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和装置,对超标核素进一步净化处理,尽可能降低处理后废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研究氚的处理技术,并及时公开研究进展和成果,如有可行技术应立即用于废水中氚的处理。
福岛第一核电站及其污水存储罐全景图。图片来源:新华社/路透
绿色和平建议,为避免持续增加核辐射污染废水,冷却核燃料棒碎片时应以冷气替代现行的水冷却;面对地下水持续渗入的问题,福岛第一核电站现址应建造护城河阻绝地下水。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联合出品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编辑:郭建伟 孙惠 祁丽君
卫星技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陈甫 副研究员
设计:李权
校对:马宇聪
卫星技术支持单位:
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
卫星数据来源:
高分二号
MAX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