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西柏坡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座谈时郑重表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在西柏坡,“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穿越时空,回响激荡;“‘赶考’远未结束”的谆谆教诲,呼应时代,催人奋进。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如今,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
《卜算子·咏梅》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一起来听听青年人朗诵这首词吧。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他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作为一名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袁晶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努力传承好红色基因。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走访看望困难群众,在这里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阜平位于太行山区。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在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这片热土上的红色故事,激励着阜平人民奋勇前行。
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的“90后”讲解员卢智华致力于“因人施讲”。面对青年人,她会如何讲解红色故事呢?
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身5.5万人;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兰考,焦裕禄精神诞生地。20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这里带领群众种泡桐、除“三害”。虽然仅在兰考工作了475天,焦裕禄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
巍巍青山,唱不尽英雄赞歌;滚滚黄河,淘不完英雄故事。站在发展新起点上的河南,通过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谱写新时代绚丽篇章。
河南兰考,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地标。如今,焦裕禄已逝世50余年,但他的精神依然令人感动。
28年来,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讲解员董亚娜专注于讲好焦裕禄故事、弘扬焦裕禄精神,多次圆满完成重要讲解任务,用自己的青春与奋斗诠释着焦裕禄精神。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许多革命文物被珍藏在位于大别山区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在这里,“90后”讲解员韩兰用自己的青春视角传承着红色基因。
山东是革命老区,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叠加,造就了这方热土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来山东考察调研,重温沂蒙老区峥嵘岁月,要求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他强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牢记殷切嘱托,山东上下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齐鲁大地生机盎然。
地处沂蒙山区的沂南县是一片红色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沂蒙红嫂肩抗“火线桥”、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沂蒙山区,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铭记历史,也正在成为人们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
1940年6月,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从晋东南转至沂蒙抗日根据地时,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9周年。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该校两名学员在二十分钟内创作出了一首红色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此后,这首歌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激励着人们团结抗日。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曾有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如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在接续传承。让我们一起跟随“90后”讲解员杜伊霏走进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感受无声处的烽火岁月。
巍巍宝塔,滔滔延河——延安,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
红色沃土,峥嵘史诗——照金,军民鱼水情深。20世纪30年代初,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奋进新时代,牢记总书记嘱托,陕西各地老区人民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以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淬炼灵魂,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奥秘究竟何在?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回延安》是著名诗人贺敬之的经典作品之一,发表于1956年。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时喜悦的心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延安无限的热爱。
在延安城西北方向约五公里的杨家岭革命旧址里,巍然矗立着一座庄严的中央大礼堂。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90后”马涛正是这里的一名青年讲解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她从小就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也想将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湖南,中国革命的重要红色沃土,孕育了丰厚的先进文化,涌现出无数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湖南考察调研,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擘画发展蓝图,勉励大家从光辉历史中汲取实事求是、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三湘儿女牢记殷殷嘱托,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伐坚定。
湖南韶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他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支部之一,也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500余人为革命献身,144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这也曾是一方贫瘠的土地:山脉虎踞龙盘,山谷沟壑众多,偏僻艰苦。如今,韶山以红色精神为底色,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实现了“日月换新天”的发展。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邀请湖南大学的师生一起重温这首词,感受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韶山,不仅是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这里曾创办了20余所农民夜校,这里建立起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
86年前,贵州遵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最危急关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实现从挫折中奋起的“伟大转折”。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调研考察,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历史烟尘中的一个个红色印记,讲述着“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答卷中的一次次艰难求索,凝结着“转折之志”的憧憬期待。
1934年底,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境内,1935年初强渡乌江后,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红军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即后来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
黔北要塞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1月9日红军从关南发起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这场胜利为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娄山关的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忆秦娥·娄山关》一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出了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00后”张瑞凝是一名6年级的小学生,同时也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她常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大家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她觉得义务宣讲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希望通过她的宣讲,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遵义会议、传承红色精神。
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纪念园所在地,是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的战场遗址。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滔滔湘江水长流,英烈故事永传扬。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湘江两岸各族干部群众正不断汲取长征精神滋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90后”的胡雅馨是第一批入园的讲解员。纪念馆既是她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爷爷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作为一名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胡雅馨用她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湘江战役这段历史。
这里,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不朽篇章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
这里,10万多人参加红军,2.6万多人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仅剩2000人,松毛岭保卫战、湘江战役……见证了他们的热血忠魂。
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和牵挂的地方:在福建和中央工作期间,他先后20次来到这里,亲自擘画发展蓝图;2014年,他亲自决策和领导,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引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进入新时代,闽西老区人民牢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色小镇”古田镇位于闽西革命老区福建龙岩上杭县。1929年,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如今,走在古田镇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当年的红色故事仍然传颂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也浸润在他们心里。
1991年1月,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赋诗《军民情·七律》:“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90多年前的一场会议,犹如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照亮了闽西龙岩上杭的小山村,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巍巍井冈山,峰峦叠嶂,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此燎原;
滔滔于都河,蜿蜒秀丽,中央红军在此集结踏上长征路。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如今,循着红色足迹一路在江西井冈山、于都追寻,千里故地已是旧貌换新颜,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正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描写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于都河畔,长征渡口。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央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在此集结出发,踏上漫漫征途。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红船起航地。
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寻常巷陌的石库门内酝酿“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会议被迫中断而转移,在嘉兴南湖一叶小船上继续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万岁!”
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见证红色历史的开篇。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今天,我们透过三组镜头,追寻革命火种;在时空交错中,感念初心历久弥坚。
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距离中共一大会址大约1公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称“老渔阳里2号”。100年前,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在这栋石库门里,以青春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为未来中国点亮信仰之光。
上海市新渔阳里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所在地。它与毗邻的南昌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相呼应,共同传承着百年五四精神的火种。
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寻常巷陌的石库门内酝酿“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会议被迫中断而转移,在嘉兴南湖一叶小船上继续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万岁!”
1964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重访嘉兴南湖,写下了一首名为《清明节游嘉兴南湖访烟雨楼》的七言诗。如今,这首诗被镌刻成碑,立于在南湖红船东面临水处“访踪亭”内。
张一,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她出生在一个“红船家庭”,父亲退休前是一位文保工作者,母亲曾经也是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