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63070945
观察家  
《春天里》《老男孩》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否可以迈向新高度,中国人是否有能力捍卫“中国梦”光芒。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不同的选择,有人否定,有人以消极悲观的“抱怨文化”将中国和自己的未来描述得暗淡灰色。[详细]
农民市民化更需要角色再造
上海郊区53.8%的农民不愿意变成市民。怎么真正地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的制度,二是中观层面的社会网络,三是微观的人力资本。[详细]
怎样让我国收入分配更合理
所谓分配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分配差距;二是分配不公。分配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已从改革初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问题,转变为收入差距过大和扭转差距扩大趋势的问题。[详细]
老龄化是否意味“人口红利”枯竭
要实现“人口红利”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增加就业岗位,让众多劳动年龄人口成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生产力。二是加大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详细]
通识教育再认识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要素的教育,“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详细]
“十二五”:平衡的难点在哪里
在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两类失衡的经济,这两类失衡的经济是互补的,就像人照镜子一样,正好方向相反,但是因为相反两者之间可以达到某种均衡,但是非常脆弱。[详细]
以民生为重积极应对通胀
轮番上涨的物价不仅强化着各方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已对群众实际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努力减缓通货膨胀对民生的冲击,应当成为近期推进和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关注重点。[详细]
四个时代的来临与转变发展方式难题
“十二五”很多问题已经不能绕过去了,如果还像“十一五”这样提出好的基本目标,但在实践中不能落实,就会对我国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详细]
国际金融格局变迁与各方博弈
在美国对国际金融影响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要博得更大的话语权,既有赖于自身的实力成长,还取决于金融主导国的意愿。而主要发达国家决不会轻易让新兴经济体成为主导力量。[详细]
低碳生活需要怎样的价值观支撑
一厢情愿地宣传低碳环保,如果不同个人或群体原有的价值观相结合,难免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所以,树立低碳价值观,需要在目标群体原有价值体系中找到落脚点和生长点。[详细]
中国地方税体系仍未成型
分税制改革以来,基层财政困难。1994—2000年间,地方收入增幅达89%。但财权上移而事权下移。2002年以后中央新增收入统统转作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但未根本解决。[详细]
未来五年,中国如何从容应对挑战
“十二五”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大有作为的5年;但就决策层而言,应更多关注转型之紧迫及转型之艰难,从而需要非凡的勇气与魄力来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使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详细]
非洲:再次吹响复兴号角
“非洲复兴”的思想和理念曾在非洲乃至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2010年南非世界杯所带来的激情、自豪与自信,又重新点燃了非洲人民对非洲复兴与发展的热情和希望。[详细]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之路,就是在尊重这一制度的客观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将人民引入一个安全、平等、自由、尊严的福利社会。[详细]
稳定经济增长 管好通胀预期
了应对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为了不给社会传达要改变货币政策的信号,不应改变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提法,但必须回到它的正确含义上来,真正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详细]
古巴改革不会模仿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古巴就开始了改革,只是这一进程异常曲折,经常出现“进两步,退一步”的反复,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间歇性。但总起来看,古巴日前的改革,是过去进程的逻辑延续。[详细]
从调结构入手改善收入分配差距
通过调整结构来谋求收入分配的平衡,即能对症下药,又能事半功倍。仅局限于二次收入分配的调整,不从调整结构入手,不先调整与之有关的初次分配,可能费力很大,结果反而不乐观。[详细]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报复清朝政府的表象,但绝不是其最主要目的。真实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胁迫清政府立即投降,实现其发动战争的罪恶目的扩大在华权益。[详细]
300余种地方戏出路在哪里?
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竞争、挤压和侵略,今后二三十年是地方戏生死攸关的“最后关头”。一种可能是再度振兴,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可能是越滚越快的滑坡路,走向博物馆艺术。[详细]
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秩序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灰色收入成为一部分人的重要收入来源,特殊利益集团正在形成。这种格局负面效应是严重的。[详细]
以“充分城市化”有效释放内需
自古以来中国就懂得追求公共利益,中国哲学和文化里有天下为公的理念,相信中国可以有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智慧。否则,未来可能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二者皆失,而不是两者兼得。[详细]
解析土地财政来龙去脉
土地财政包含两部分。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等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等。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详细]
“汇率战”、“货币战”没有赢家
过度供应的美元就不仅会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膨胀,也会迅速导致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打“汇率战”、“货币战”将没有赢家。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合作共赢才是正道。[详细]
全球化、现代化与国际社会
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世界上至少形成了三大历史趋势:一是全球化趋势,二是现代化趋势,三是“国际社会”的形成。应如何理解这三大历史趋势的性质?又如何看待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详细]
怎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基本解决了无法可依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详细]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在我们国家,不断有人讨论一个问题,即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有人说这是伪问题,不存在国民性。我认为是有的,简单归纳起来,集中反映在其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等观念中。[详细]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次五中全会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面特地加了“加快”二字。要强调紧迫性,强调大决心,我们不能再拖了。[详细]
从需求结构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结构上来讲是要扩大内需,内需里面又包括投资和消费,重点又是扩大消费。因此,转变发展方式第一个转变就是要着力扩大消费,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详细]
深刻变革中的新问题新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一些启示:一是过度虚拟化的经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二是发达国家重新捡起宏观调控和国家援助,说明完全私有化、自由化行不通;三是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转嫁危机。[详细]
如何健康地走过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与国民心态,对社会转型意义重大。这不仅靠提倡和引导,更需要细致、扎实地做好各方面工作。[详细]
创新城市与宜居城市
在欧盟,我们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但很多内涵是相同的。中文中,我知道你们是说“和谐”,在英语中我们更多的是说社会或者政治、经济的凝聚力。凝聚力与和谐有异曲同工之妙。[详细]
顺势而为、梯次推进中国式工资集体协商
工资集体协商的本质内涵是确立资本与劳动平等的分配关系,我国要实施多种工资集体协商模式,包括四种模式和五种方式;要实行工资增长新模型,包括两个创新模型。[详细]
国际市场对我国加息为何反应如此强烈
当房地产市场预期在年底住房按揭贷利率要全部重订时,不仅会增加已进入住房投资者的成本,而且它将改变整个房地产市场投资预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加息也是国十条政策落实的延伸。[详细]
解决分配问题应注重劳动收入份额提升
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城镇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增长滞后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增长。[详细]
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
要求重视对儒学的研究,重视对诸子学的研究,重视对中国古代学术与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很有必要,但一定要给它们戴上“国学”这一桂冠,并将之列为一级学科,作者却觉得实在没有必要。[详细]
评析关于社会阶层的四大流行理论
中央在分层问题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这就是承认差异,这与改革以前有很大区别,改革以前是试图消灭几大差别。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的战略。[详细]
转变发展方式是更深刻的变革
凡一国一民族之变革,乃大势要变,人心思变,不能不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逼出来的。把一个快速奔跑了30年的巨大经济体送上科学发展轨道,是变革,是更为深刻广泛、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详细]
钓鱼岛争端的来龙去脉
日本历史文献中标注钓鱼岛为中国领土。1785年,日本经世家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中“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采用中国的“钓鱼台”名,并将其和福建、浙江用同一淡红色标出。[详细]
“十二五”告别摸石头过河 走向观全局航海
陈平教授认为,中国正在告别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转变成观全局航海,这个全局要包括历史的经验,以往文明成败的经验。理解西方问题的根源,也就找到中国发展的机遇。[详细]
“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绿色革命,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模式由“黑猫”向“绿猫”转型。[详细]
是什么影响人们观察和判断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首先回升了。首先回升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通过调结构、创品牌、自主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详细]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会是怎样的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首先回升了。首先回升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通过调结构、创品牌、自主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详细]
中国应选择“共同发展”模式 保护发展海外利益
过去,我们中国人讲天下之大只有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在国际体系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天下之大有中国。在这过程中,海外利益的发展和保护成为我们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详细]
“十一五”改革盘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在一些领域改革进展仍然缓慢,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把握时机。[详细]
收入分配问题主要缘于调节手段不足
很多人把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归因于经济体制转轨,但深入分析发现,这并非实质性和根本性原因,因为在经济体制转轨国家中也可找到收入差距虽有所扩大但并不明显、基尼系数并不算高的例子。[详细]
国际关系为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人类两三千年来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敌对对抗历史,包括敌对对抗最高级的形式——战争。 很多国家不能再采取敌对对抗的手段来实现国家利益的目标。[详细]
中央全会备受瞩目:中国政治的新景象
中央全会备受注目是当代中国的最新政治现象。所谓“注目”本意是为揭示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真实,真实蕴含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显峥嵘。[详细]
二百年疑案考实:雍正是合法继位
雍正继位三说仍处于并立状态,然而取得一些共识:允礽、允禩等的继位可能性,经过讨论之后排除了,而把争储的焦点对准允禵和雍正;改“十”字为“于”字的传说是虚妄的,不足为据。[详细]
住房问题要多研究点规律和国情
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面,人们的注意力始终在两个关键词上,一个叫房价,一个叫政策,这两件事儿重要不重要呢?重要,但它们是不是房地产迫切最需要研究的薄弱环节呢?不一定。[详细]
中国人要克服弱国心态
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以后,少不了被人评头品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别人说我们好,不必欣喜若狂;讲我们不好,也不必如丧考妣。对别人的评价要头脑冷静地仔细分析,这个心态非常重要。[详细]
这几种干预经济的方式,不值得提倡
全国都在组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政府仍应起到一个领导者的作用。但是,要总结我们历来的经验教训,要改善我们的方法。基本的就是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详细]
如何正确把握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早已确定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政府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的理解,既要防止偏差,更要不断拓展。[详细]
社会体制改革应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改革进程中,经济和社会改革优先于政治体制改革。在实现更充分的民主之前,应首先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国家体系。亚洲有很多民主失败的例子,西方的民主也仍然需要改进。[详细]
美国刺激经济新计划,谁埋单?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平缓经济周期波幅,但无法跨越周期性调整。刺激过度,就会引发金融危机之类“暴力式”调整。我们要警惕美国新一轮刺激经济计划的不利,管理好自己的国际储备资产。[详细]
家庭财富累积影响未来社会结构
消费与财富累积上的差异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与发展机会、制造社会隔离,而且关系到家庭财产累积上的分化关系、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及社会不平等在代际间的延续。[详细]
警惕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被放大
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负效应越来越有清晰的认识:激烈竞争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发展不平衡,人生、人性的货币化和对金钱的崇拜,资本对产业的垄断形成的交换不公,资本对公权力的侵蚀和控制等。[详细]
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产业转移
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的历史还很短。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的历史就更短,大体上是伴随二战以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起步的。[详细]
特区要在实现公平正义上走在前列
怎么样实现公平正义,关键还是要靠改革。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搞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三是要加快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基础。[详细]
中国模式客观存在 应该去政治化
改革开放,中国文明迎接了外来挑战,对外部冲击进行吸收消化,自己也实现了转型,但它还是中国文明。虽然中国传统文明的一些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断裂,它的主体架构还在。[详细]
宏观政策要走出三大困境
在相对不长的时间周期里,宏观政策连续经历4次调整,这种大起大落加剧了经济本身面临的困难与困境,政策的选择也陷入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艰难局面。[详细]
低工资的中国正在消失吗?
便宜的劳动力是过去三十年中高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它也造成了严重的收入不均,这几年更是愈演愈烈。而持久的、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可能造成社会危机从而拖累增长、破坏竞争力。[详细]
我们离共同富裕远了吗?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收入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一些人对共同富裕产生了怀疑,一些人甚至发出了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是近了而是远了的感叹。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详细]
“十二五”城市化的五大追问
有专家提出,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已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速度超过工业化速度。我认为这个判断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实际的状况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详细]
刘易斯拐点来临要到2020年后
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并非由于刘易斯拐点到来,相反,即便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农民工工资由于上述原因的上涨,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并会一直延续下去。[详细]
统计部门不独立 数字失真不可避免
“虚报周期说”能够更好地解释能耗与GDP之间的反常现象,经济下行时,高报一点儿,以维持比金子还贵的信心;经济过热时,低报一点,以缓解政府内外要求紧缩的压力。[详细]
孙津:解读中国政党政治的两大创制
中国政党制度的伟大成就已是公认的事实。但现有的政治学无法解释中国的情况,在做研究时,自觉不自觉地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因此,需要真正理解中国政党政治创制的独特性。[详细]
公民参与:推动社会转型的日常民主
真正的公民参与是合作型的,政府真的想听取你的意见,比如说一个规划,怎么来做,让老百姓能够更高兴、更满意。另外便是权力转移,原来是政府决定的,现在变成了由政府、老百姓一起来决定。[详细]
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低碳社会
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在用传统发电、传统汽车的同时,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采用物联网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详细]
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
与历史主义的口号相反,当代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不懂得现在,就无法理解过去。”我们应该明白,当代人之所以去研究历史,并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当代人现实生活的需要。[详细]
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农村仍将有巨量人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详细]
迟福林:“十二五”应当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转变发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亿人的社会需求释放出来,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础条件。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农民工市民化是突破口。[详细]
如何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样做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还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增长。[详细]
樊纲:平衡中国的高储蓄率
近些年来,中国保持着非常高的国家储蓄率,2008年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2%。其高储蓄率被认为是造成今天全球失衡的原因。但事情并不总是如此。[详细]
国纪平:不负责任的“中国经济责任论”
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再次成为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责难的对象和种种“责任”的承担者。甚至一些好不容易开始研究“中国做对了什么”的人,又回到寻觅“中国做错了什么”的老路。[详细]
党国英:新生代农民工见证中国大转变
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这部分青年农民必然要大量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国家政策好,这个趋势会更快、更健康;不管将来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详细]
厉以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需破除认识误区
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增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度,为此必须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这是中国下一轮改革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详细]
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难缩小
2004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逐年扩大。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首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达到10%左右。[详细]
阎学通:中美关系切勿太“成熟”
中美关系“三十而立”更多人用“成熟”一词来描述。美俄外交关系是继承了美苏的外交关系,美苏是1933年建交,比中美建交早了46年,但没有人认为现在的美俄关系比中美关系更成熟。[详细]
爱与自由是教育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而且可能重要的环节不止一个。针对中国的情况,我强调两点:一是爱,对孩子的爱;二是自由,孩子要有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详细]
马立诚: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
邓小平破除了苏式社会主义70多年的禁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打通对接,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突破,也是世界经济思想史及世界经济史的一大突破。[详细]
叶小文:足球是一面镜子
13亿人出不了一支足球队,怪谁怨谁?怨亚洲人吃肉少了身体素质不行?中国的足球要从爷爷抓起,从爷爷辈就多吃肉改善体质。但近邻的日本、韩国、朝鲜人,吃的肉未必比我们多。[详细]
左晓蕾:全球若触发第三次大萧条 谁之过?
美国理应尽全力恢复经济,带动其他经济体走出危机,补偿因引发危机而带给全球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不是批评其他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政策,更不能让其他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详细]
贾康:物业税能有效地降低房价吗
市场经济在不动产保有环节需要有税收调节的制度安排。没有保有环节的制度建设,调控还会是治标不治本,这个制度缺失需要填补起来。[详细]
张国庆: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增信释疑
我们以往满足于自足自乐,满足于国内宣传,现在我们认识到这样是不够的,在我们的经济利益走出国门之后,话语权也要相应地跟上。我们还要在国际上增信释疑。[详细]
左晓蕾:经济转型期中国不需要过高增长率
从总体来说,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可以保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至10%的平稳增长水平,而净进出口的改善,将在边际上增加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保险系数。[详细]
张国庆:中美关系补跌背后的磨合周期
进入2010年的中美关系,因其变数多多而备受瞩目,也使得人们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势产生了几多疑虑:中美关系是否真的就此要江河日下了?美国是否又要把中国当作假想敌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