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史光勇走在驻守的“海岛别墅”——朝连岛灯塔(无人机照片)。青岛朝连岛灯塔于2019年10月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100多年历史的朝连岛灯塔位于我国黄海青岛东南海域的朝连岛上,上一次岛单程需要近4个小时航程。因其位置的特殊性,朝连岛灯塔是目前为数不多有人值守的海岛航标站之一,为国际航运船舶进出港指示航路,保障其海上航行安全。
49岁的史光勇是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航标处一名灯塔工,工作职责就是维护、监管朝连岛灯塔各项设备的正常运行。他主动请缨今年春节期间上岛值班,这也将是他第9次春节独自一人在海岛上值守。
岛上的生活很单调,任何事都要独自面对。史光勇一人身兼技术、修理、搬运、保洁、厨师数职。回忆2008年第一次独自在岛上过春节的情形,史光勇清晰地记得那时岛上只有不稳定的2G信号,遇到特殊情况补给送不上岛,粮食、淡水及发电、取暖用的燃料都要精打细算。
他还记得,一次遇到寒潮,他半夜爬上灯塔维修踩滑摔伤,倒在平台上好久都起不来,刺骨寒风中面对茫茫大海的孤独与无助让人刻骨铭心。“能见度好的时候,漆黑的夜空下能看到远处陆地隐约灯光,那个时候就特别想家”。
史光勇告诉记者,如今岛上各项条件都比以往好太多了,“海岛别墅”已重新翻新,市电通过海底电缆传输并与太阳能互补,完全能满足工作生活所需,新型机电仪器等设备大都能自动运行并可远程监控和托管。2023年岛上还架设了5G基站,随时可以顺畅和家人视频聊天。
“活儿总得有人干,一个人也都习惯了,现在条件这么好,真没什么苦不苦的。”眼下,除工作外,最让史光勇放心不下的是即将高考的女儿。作为父亲,他常年不在家也帮不上忙,对于孩子有太多的愧疚。其实,从家人最初的不理解、不舍,到现在的一声“照顾好自己,家里不用担心”,包含着她们所有的牵挂和默默支持。
小学徒变成老师傅,工作几十年间,史光勇初心不改。沿着前辈的足迹,史光勇无惧风雨维护灯塔,保障了海上航线的通畅与安全,传承诠释着航保人“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奉献精神。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史光勇在朝连岛灯塔擦拭航标灯。这是他每天的第一件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史光勇在朝连岛灯塔擦拭航标灯。这是他每天的第一件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灯塔上排查线路。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灯塔上维护航标设备(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灯塔上维护航标设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灯塔上维护航标设备(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小跑着奔下灯塔内的旋转楼梯。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海岛码头接运补给。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右一)搬运补给船送来的物资,这也是春节前最后一次给岛上补给。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海岛码头送别物资船。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眺望大海,目送船只安全驶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眺望大海,目送船只安全驶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修理被冻住的水管接头。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给绿植浇水。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海岛上跑步锻炼。“当年上岛第一天师父就告诉我,在岛上干好工作的前提是先得有一个好的身体”。史光勇说。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与妻子视频,展示他的午餐饺子。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吃午餐。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在朝连岛守塔的史光勇在张贴春联和福字。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pagebreak
1月25日,灯塔工史光勇在朝连岛上给记者讲述老一辈守塔人的感人故事。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