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国际 港澳台 财经 军事 法治 社会 网评 体育 奥运 文娱 传媒 科技 互联网 教育 校园 汽车 房产
核心提示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会我们一个词“忽悠”。如今在一些商品广告上,这种忽悠简直太多了。长时间以来,虚假广告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遗憾的是一直都无法得到根治。其中的原由究竟何在?本期话题约您一起关注:广告,叫我如何相信你。 [详细]
• 点击进入论坛区讨论   • 参与调查
· 虚假广告不是馅饼是“陷阱”
  病急乱投医,即使是树立严格防范意识的消费者在病痛的折磨下,也会掉进花样翻新的广告陷阱。曾经上当受骗的网友“老兵”对此深恶痛绝:“天天在电视上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煞有介事地讲述自己被治愈的‘亲身经历’,我就信以为真了,结果不但没有效果,还延误了病情。” [详细]
· 名校、将军也被拿来作证
  “联邦尖端软胶囊”广告称该产品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活性C肽,对治疗心脏病、脑血栓、脑中风、偏瘫等疾病效果显著,是传统药物的33倍,被称为心脑同治第一方。并利用多名专家、患者的名义尤其是解放军某将军的形象作证明,误导消费者。 [详细]
· 揭秘电视虚假广告炮制全过程
  一张面孔,N个身份,显然,他是个骗子。但在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的制作者眼里,他不过是一名演员。记者找到一位虚假广告的执行导演,了解到“炮制”的全过程。 [详细]
 
 
相关阅读
 
虚假广告调查:衬裤笑星代言 高僧开光?
 
民校做虚假广告将挨罚 北京出台实施办法
 
相关阅读
 
虚假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超过三分之二的网民对商业广告不信任
 
· 一条利益链上几个“瓜”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评论员张鸿为我们揭示了虚假医药广告的利益链条——个别医药企业靠广告炒作牟利,许多演员、名人靠扮演患者或专家赚钱,影视公司靠策划、拍摄广告分一杯羹,电视台靠播放广告创收,埋单的却是广大上当受骗的患者、消费者。 [详细]
· “罚得没有赚得多” 处罚力度显不足
  “我国法律对虚假医药广告的惩处均有明文规定,但实际执行时却出现了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也不足等问题”。一位工商广告监管部门负责人也透露,有些企业虽然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高额处罚,但与广告收入的巨额利润相比,这些处罚就显得“小儿科”了。 [详细]
· 虚假广告查处难在哪里?
  与广告立竿见影的传播效应相比,监管部门的调查、取证,直至作出行政处罚,整个过程往往颇费周折。上海市工商局广告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现行的办案程序,对于虚假违法广告查处通常需要几周时间。 [详细]
· 遏制虚假广告标准力度须统一
  有的媒体拒绝了一些医疗广告,但很快其他媒体就发布了,造成了媒体间不良竞争。“各地查处力度和标准不一样,一些广告商会以'已经在外省报纸做过广告'为说辞,软磨硬泡说'我们在外省都能做,为什么这里做不了'。全国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打击力度,就更容易遏制虚假医疗广告。” [详细]
· 广告审批及监管机制亟待完善
  广告处的一位人士提出,由于现行《广告法》滞后,他们在办案过程中,对虚假广告的取证特别难。广告审批、监管部门相互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工商部门不管审批只是事后监管,加上现有的监管力量薄弱,无法适应媒体广告业的迅速发展。 [详细]
 
 
 
相关阅读
 
工商总局:公众人物涉虚假广告将被严查
 
反击虚假医药广告 一医生的8年"抗战"
本期责任编辑:时政频道 张雪花
  广告原本无错,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伴随着广告长大的,一些广告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由于虚假广告的无孔不入,广告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日渐下滑。看一些虚假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一些“现身说法”人更是“诚恳” 到“变脸”,为什么呢?究其实脱不开一个“利”字。利益当头,从广告商到媒体,一条利益链“固若金汤”;要想打破它,非下大气力、动真格、联合治理不可。而此间除了改变“罚得不如赚得多”、完善广告审批及监管机制,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必须统一打击虚假广告的标准力度,只有这样,虚假广告才能真正无处可逃。
  往期话题
Copyright ? 2000 - 2009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