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国际 港澳台 财经 军事 法治 社会 网评 体育 奥运 文娱 传媒 科技 互联网 教育 校园 汽车 房产
核心提示  
  最近,一份《部分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在网上流传,不少人感叹“专家的钱来得太快”! 在这些经济学家商业成功的背后,已可隐隐约约看到一个新的“专家消费产业链”。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本应该潜心学术研究的学者,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镜头前,“走穴”比明星还忙,在高额出场费背后,学术独立还能不能保证?有没有出现专家为利益集团代言? [详细]
• 点击进入论坛区讨论 • 参与调查
· 经济学家出场费3年涨10倍 郎咸平超12万居首
  经济大波动,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受益者。他们因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而走红,又因随之而来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身价倍增。他们就是经济学家。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非民间论坛上,或衣冠楚楚、或不修边幅的经济学家频繁出现,纵论经济走向、把脉市场动态,成为诸多参会者和媒体追逐的主角。 [详细]
· 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路飙升
  在一个“著名经济学家”满天飞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郭德纲式的“非著名”经济学家?在一个精英与民众在“傲慢与偏见”中彼此误读,乃至“心随精英,口随大众”被奉为处世哲学的“断裂”社会,经济学家的高额“出场费”注定将成为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被迫接受公众的评说。 [详细]
· “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在做什么
  一方面,似乎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们从没有如此多的秀场,也无意于走穴赶场;另一方面,在面对“美联储购买国债救市”等现实问题上,我国各色主流经济学家似乎没时间去预言,更谈不上提出什么应对之策。研究事后主义的多,谈论前瞻问题的少。 [详细]
 
 
相关阅读
 
“专”家还是“砖”家?
 
“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
 
相关阅读
 
他们代表谁的利益?
 
专家?“砖”家?
 
· 经济学家不能愚弄老百姓
  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给人的感觉即使不是恶名昭著,至少也叫公众反胃。既然房价增长速度和公众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一致,那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为何觉得房子贵?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就算房价增长速度和公众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一致,那公众就能买得起房子?非也。 [详细]
· 专家公信力让社会落下心病
  和演艺界的明星一样,在邀请方———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了10倍!人们迷茫:在钱堆里打滚的专家,能是个以民生为本、苍生为重的平民专家吗? [详细]
· 经济学家出场费:身价、实价与代价
  如果既想有专家的社会荣誉,又想有资本家的财富,必将使专家变质,变为“钻家、砖家、转家”,在人民心目中成为一钱不值。 [详细]
· 经济学家身价倍增不可怕 但不能为钱出卖自己
  经济学家身价倍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济学家会不会为了钱而出卖自己?会不会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进而放弃学术独立性?我们从出场费的高低可以看出,越是具有学术独立性、研究能力强的经济学家,其出场费越高;而那种自打嘴巴,观点可以总结为“涨价是接轨,不降是国情”的经济学家,其“出场”只会受人鄙视和抵制,更谈不上身价倍增。 [详细]
· 专家不能疏离民意
  专家要厘清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之间的界限和关联,学者的言论是有影响力的,虽然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以担负社会责任为己任。而在现实中,许多专家学者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与普通人的生活逐渐陌生,与社情民意日益疏离,惊世骇俗之语频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详细]
· 独立思考是中国智库得以成熟壮大的灵魂
  政府部门不妨对研究机构放松管制,允许各组织间平等竞争,并通过购买研究成果的方式鼓励它们研究、创新。可以通过立法形式,针对不同类型智库出台宽松的行业管理条例,为其发展创造良性的生存环境。至为关键的是,智库自身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以独立思想独树一帜,健康成长。 [详细]
 
 
 
相关阅读
 
深陷利益小圈子 学者被贬值为“砖家”
 
“专家学者”到底是干什么的?
 
“大师”该由谁来封?
本期责任编辑:时政频道 杨理光
  经济学家作为经济界的学术精英,与国家公共财经政策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对经济学家存在客观的需求,企业也需要借助经济学家的影响力,“走穴”就成了一种很现实的选择。但是,经济学家“走穴”一旦变得商业化甚至娱乐化,就有可能威胁到学术独立和严谨。因此,社会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施以必要的监管措施,保证经济学家的话语同公共利益保持一致。
  往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