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黄庭满 本期编辑:杨理光
  据近期媒体报道,一种普遍的“弱势心理”正在社会上蔓延,很多中产、官员群体也在集体“喊弱”“哭穷”。在一项最新的问卷调查中,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在我国既有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中,官员阶层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天然的优势,为何还会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标签? …[详细]
       官员“弱势”心态值得警惕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喊弱”,不仅仅是心灵的脆弱,重要的还是心理的不平衡,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同一种级别和职务,但由于分工不同,有的人工作轻松,还吃香的喝辣的,经济宽裕(灰收入多),有的人工作压力大,什么好处也摊不到,还常挨批,显然就觉得自己很弱势。这只是相对的。45.1%的群体“喊弱”,应是法制社会、网络时代舆论监督越来越强的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行使特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监督和约束之下,难免有一种不适应,于是觉得自己“弱势”了。 …[详细]
  强势也好,弱势也罢,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感觉。一些干部之所以有“弱势感”,也是因为习惯“向上看”,在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向金字塔顶端看齐,因而生出弱势心态。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弱势群体不能以“感觉”来划分。也就是说,强弱的判断,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标准。“弱势感”蔓延之下,需要把“弱势”还原成社会属性,而不是强化其心理属性。否则,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以干部群体为例,如果自认“弱势”,势必会想方设法摆脱“弱势”。这样一来,难免有人滥用手中的权力,对社会公义造成伤害。 …[详细]
      缘何会有“弱势感”?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差异之所以很多人自感弱势,因为造成这种差异和扩大这种差异的,已经不再是“出生”这一件不可选择的原因,而是公平公正要么缺乏、要么被破坏的现状。保证刚性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程序真正有效,人们才不会对个体差异耿耿于怀,才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弱势心态。 …[详细]
  专家称,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这种不公,使经济、政治的链条变得像“食物链”一样,不管你身处哪一个链条,有上一个链条在向你转嫁伤害,你同时也在将伤害转嫁到下一个链条。于是,很多人都在图谋社会关系,希望增添自己的社会能量;很多人都希望将自己的职业、专业优势转变为身份优势,借以创造属于自己领域的特权;大家的目光很难向上,而乐于向下,在向下看的过程中,人们努力寻找能够转嫁伤害的渠道。在转嫁伤害的过程中,人们怎么可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详细]
      法治社会多一些“弱势官员”未必是坏事
  “弱势群体”的调查结果证明了一个政治常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完善的法律,民权缺乏法律的护佑,那么,没有一个群体能幸免于难,没有谁能逃避被侵犯、被欺凌、被剥夺的命运,没有一个人不是弱者。权力终会失去,而公民的身份是恒定的,是每个人平等拥有的身份。官位终将卸去,终有一天会回归公民这个赤裸裸的身份。如果这种法律意义上的身份缺乏权利保障,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 …[详细]
  无论是官员对权力的敬畏,还是他们对政绩的压力,其实都是法治社会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民众对官员群体的整体期望。官员对行政权力抱有敬畏之心,才会将权力监督当作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官员对改善民生感到压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果那45.1%的官员是因为类似的事件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无疑是百姓之福,这样的“弱势官员”越多,我们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才会越快实现。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 警惕“非竞争型的弱势化”
· 官场“弱势”群体画像
“弱势心态”蔓延莫忘真正的弱势群体
国考生准备好当“弱势群体”没有?
话中音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弱势’的官员应该比比看看。
——《长江日报》·肖擎
  如果把我们的关注焦点切换到更宏大的背景,就会发现在这个特定的大时代里,一切群体都显得那么渺小。快速转型期,缺乏稳定感成为每个阶层的心理恐惧,弱势心理的蔓延也就不足为奇了。
——《扬子晚报》·张瑞东
  从法治社会正常运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需要更多真正的‘弱势官员’。
——华声在线·汤嘉琛
  主持人认为,官员群体普遍自我感觉“弱势”,很大程度上源于“强势”心理预期。应当看到,正是日益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让这些“强势预期”打了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员45.1%喊“弱势”,并不是坏事,这说明官员的特权在弱化,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网友互动 点击进入论坛讨论  欢迎网友提供热点话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往期话题
证券市场20周年:书写哪些传奇
官员为何纷纷自称“弱势”?
“国考报名人数减少”说明什么?
2010年A股收官战 股民如何应对
"蛋形蜗居"能否孵化住房梦想?
“公考热”说明啥
使出“看岛”招 日本技穷了?
银行为何高价“买”存款
高校自主招生“大戏”如何演?
“撞伤之后刺8刀”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