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灾荒史实(图)
大灾荒发生和加重的原因:天灾加人祸
首先,1942年的河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春天几乎是滴雨未下,半蔫的小麦只有一二成收,连军粮也不够交。直到晚秋才终于下雨。然而,由于错过了农时,播种太晚,禾苗只疯长不结籽。
这次大灾不仅遍及河南全省,山东、安徽、河北、山西不少县也未能幸免。
其次,1942年的河南,蝗虫滚滚。据1942年6月28日《河南民报》报道,尉氏县境内发现蝗群,大群飞蝗,遮蔽天空,东西达十余里宽,由北向南飞去,一时月色为之笼罩,暗淡无光。
档案显示,1942年,蝗灾遍及河南40多个县。汤阴、修武、扶沟、沁阳、新安、登封、荥阳、汝南等,蝗灾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其他各县也都有几十万亩遭受蝗灾。据《河南灾情实况》记录,始于1942年的灾荒,一直延续到1945年,受害面积达272839678亩。
最后,汤恩伯给河南人民带来的人为灾祸。汤恩伯(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在河南无恶不作,百姓痛恨之极,故当时民间有“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的民谚流传。
在灾情蔓延,老百姓无隔夜之粮的情况下,汤恩伯以在叶县修建“边区学院”之名行修建官署之实。此举除了拆用古迹寺庙砖瓦之外,还强迫周围十余县按照规定尺寸,无偿捐送所用木料。各地将木料送到后,如不送礼贿赂,接收人员则以“不合格”之由百般刁难,强令再送“上品”,致使一些人畜病亡途中。
1943年春,河南灾情发展到了顶点,大批百姓或西北逃难,或死于荒村,汤恩伯借口抵御日军渡河进犯,强征远近各县民工数万人,以“以工代赈”之名大修黄河大堤。慑于淫威,各地不敢违误。一些民工因饥病交加,倒毙途中。工地上,也因瘦弱无力,口粮不给,死于河沿者日有多起。最终是工程并未做好,而死亡者不计其数。
1943年春,老百姓虽然饥肠辘辘,但小麦长势很好,如果此时政府能施以救济,灾民便可度过春荒,吃到新粮。然而,就在1943年3月至4月救灾的紧要关头,各县长官迫于汤恩伯之压力,不放一粮,眼睁睁看着灾民饿死。
在天灾人祸的多重压迫下,河南的灾荒变得更加严重,再加上赈灾的延误和地方官员的克扣,致使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并不断饿死。
(杨海中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