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中靠前核心的重点内容。而在这4个字中,诚信又是重中之重,因为,明礼的前提是诚信,明礼的落脚点,也在于诚信。只要公民具备有诚信的素质,明礼不在话下,践行其他规范的各项要求也就奠下了基础。综观世界风云,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面对敌手如云的竞争氛围,面向日新月异的全新时代,人们要想在如战的贸易商场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最亟需具备的东西,不是金钱和资本,不是机灵和狡诈,也不是驰骋商场的贸易经验或资历,而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难得的为商品德──诚实与守信。
中华民族是个明礼、诚实、守信的民族。在浩瀚的中国文字记录中,有关的记载和典故不胜枚举。"童叟无欺"这个商家行话,是对诚实守信的生动描述;"短斤缺两"所鞭鞑贬斥的,是那些无良"走鬼"缺德商贾的欺诈行为。类似的褒贬成语词句颇多,诸如"锱铢必较"、"精打细算"、"赤诚相见"、"守法经营"、"一诺千金"、"开诚布公"等等,不一而足。在我国一些村庄山寨,至今仍有公平交易的习俗:卖方将物品明码实价,置于交易市场;买者自觉投币取物,绝无偷窃短款。真可谓民情纯朴,民心如镜。这些古朴民风,昭示着国人的一种境界,是我国公民自然而原始的公平本性的写真。这说明,尽管时风日下,假冒伪劣和尔虞我诈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登峰造极无孔不入,但崇尚公平交易,呼唤诚实守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具有物极必反的一般规律。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市场的竞争是长期的较量,短期的欺诈行骗只能得手一时,不能永久得势。市场贸易以质论价、注重质量、以诚为本、信守诺言、遵循规则,正日益被扩大了视野的国人所认识和推崇。
明礼诚信,倡导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信能服众真诚厚道的独特的本家精神。这种唯我独有靠长期日积月累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是与社会主义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社会文化道德趋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绅士风度"著称于世的英国人,"他们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民族的最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他们为世界创立了市场经济的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却是以"傻冒"的面目出现的,但正是这藐视精明的聪明,使他们在市场竞争大潮中屡屡得手,靠着虔诚与信用,在商贸里如鱼得水,在市场中应变自如。有一篇《"傻冒"英国人》的文章,讲述的是中国人眼中的英国人"傻冒"现象。例如:在英国上火车没人检票,站台绝对开放,但却无人逃票。到公园划船,只是购票、领船就行,回来时,根本没人查票、验船,把船栓好便万事大吉。在经济交往中也是如此。有中国留学生从英国向国内寄手表,家人只收到空盒,在谁也说不清手表丢在邮路的哪个环节的情况下,当这个留学生向英国邮局提出此事时,邮局未让他出示任何证明,便很快给他赔偿了损失。更让中国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英国某大学实验室,领取贵重金属如白金、黄金做实验时,竟无专人管理,也没有人监视,只是根据实验需要领取。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金属不能作为私用。这些在国人眼中完全有利可图,有空子可钻,有便宜可沾,有机会可骗的事,英国佬却循规蹈矩,虔诚可爱得几乎犯傻,岂非"傻冒"一个?!事实上,英国人这种诚实的"傻冒"精神,是明礼诚信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诚实和守信的问题,而恰恰正是这个问题,对一个国家、地区或商家的经济发展和质量信誉,产生着巨大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几何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穷急了眼的国人学会了坑蒙诈骗。尤其是近些年来,交易的天平严重倾斜,假冒伪劣盛行。从生活消费中的假烟、假酒、假药,到生产过程中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从经济领域里的假批文、假发票、假纸币,到政治领域中的假数字、假政绩、假报告,凡此种种不诚实不信用的东西,使国人吃够了苦头,败尽了名声,甚至达到可令国家总理"义愤填膺,夜不能寐"的地步(见朱总理2001年3月15日记者招待会)。这一联串的虚假失信行为,使我们遭受损失,蒙受耻辱,使整个社会和人民产生极度的迷茫与困惑。欺瞒诈骗横行的世风,败坏了市场规则,加大了交易成本,使商业信誉、质量管理和口碑信用受到严重影响,其恶果是导致市场难于扩张,造成对人性的摧残,最终形成交易环境恶化,人们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人心思骗,人人自危,商家老贾个个都堕落成为虚浮狡诈之徒。如此社会文化与心态,不断加剧了买卖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造成一些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经济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精神与心态,有悖国民的优良传统,是很难参与世贸竞争角逐的,因之与时代精神和潮流格格不入。(叶炳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