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荣誉出品
本期策划:新华网时政频道 本期责编:戴琳凌
  一边倒的叫好中,国人普遍接受了《舌尖上的中国》传达的价值,这个通过美食勾勒出的中国,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因地域、阶层和贫富造成的歧见,取得了罕见的共鸣。 …[详细]
      市井味+人文味,区别于以往所有美食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有网友总结,《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应该归功于:“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种心灵上的冲击首先是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电视机前的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各种想家。” …[详细]
  很多观众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特别想家。”飘泊海外多年的北京人王旻说她自己这几天一直在追看《舌尖上的中国》,“编导们以食物为载体,展示了传统而温情的中式生活。在慢慢展开的食物画卷中,最打动人心的却是片中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微笑,让观众重温对家乡那最质朴而亲切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诱人口水的饕餮美食,更多是家庭小作坊的劳动者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镜头对准的都是制作平凡的美味佳肴的平凡的人,他们做出的食物戳中我们的胃,他们发自内心的朴实笑容戳中我们心中那方柔软之地。”  …[详细]
      《舌尖上的中国》:温情脉脉的“中国美”!
  品尝中国菜最重要的就是感受,《舌尖上的中国》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哲学兼容并收的特点,把水与火、清雅与香腻、人与天地万物、无味之内与超越、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的和谐关系诠释的淋漓尽致。同时,把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与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宏大,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妙不可言。 …[详细]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详细]
      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民众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将“爱美食”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虽显夸张,却也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表达。我倒不想沉浸于这种感动中再去赞美几句,而想反思这部唯美的记录片之外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理性地审视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纪录片何以能一夜走红。也许这样的思考会败一些人的兴,但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确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 …[详细]
  百姓们对舌尖上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瘦肉不用太“精”,馒头不要染色,皮鞋也只是用来穿的,多几个“油条哥”,少一些“熬皮匠”,让“舌尖上的中国”原汁原味,让“大肠里的中国”干干净净。重新拾起对食物的敬畏吧,不要等到“纪录片”真的变成了历史记录,有眼福没口福的时候,空留一腔羡慕嫉妒恨。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 美食纪录片勾起中国人对“妈妈菜”的思念
· 各地网友争晒“舌尖上的美食” 美国版被指最寒酸
《舌尖上的中国》存遗憾 多种美食淡出生活
1967年版“舌尖上的中国”
话中音
  真是太感人了,让我的爱国指数提升了15点。
——网友“祝佳音”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了《真相调查》,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
——网友“ting之微”
  在欣赏不同风味的美食之余,也可学习一下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鉴赏各地的民俗风情。
——网友“九在地狱仰望天堂”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仅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网友互动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往期话题
搜房网搭售"白金卡" 暗箱操作谁受伤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么火?
集体吃空饷六年,监管漏洞有多大
长安基金:让我拿什么信任你
鲸吞美国AMC 万达飞速扩张能否吃得消
机场“地名”让位“酒名”合适吗?
打通任督二脉,更需打消公众疑虑
决定埃及未来的重要选举
日本电器巨头业绩巨亏,是否临近黄昏?
渣打招聘看"爹"行事 就业歧视赤裸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