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有网友总结,《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应该归功于:“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种心灵上的冲击首先是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电视机前的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各种想家。”
…[详细]
|
很多观众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特别想家。”飘泊海外多年的北京人王旻说她自己这几天一直在追看《舌尖上的中国》,“编导们以食物为载体,展示了传统而温情的中式生活。在慢慢展开的食物画卷中,最打动人心的却是片中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微笑,让观众重温对家乡那最质朴而亲切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诱人口水的饕餮美食,更多是家庭小作坊的劳动者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镜头对准的都是制作平凡的美味佳肴的平凡的人,他们做出的食物戳中我们的胃,他们发自内心的朴实笑容戳中我们心中那方柔软之地。” …[详细] |
品尝中国菜最重要的就是感受,《舌尖上的中国》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哲学兼容并收的特点,把水与火、清雅与香腻、人与天地万物、无味之内与超越、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的和谐关系诠释的淋漓尽致。同时,把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与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宏大,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妙不可言。 …[详细] |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详细] |
民众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将“爱美食”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虽显夸张,却也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表达。我倒不想沉浸于这种感动中再去赞美几句,而想反思这部唯美的记录片之外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理性地审视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纪录片何以能一夜走红。也许这样的思考会败一些人的兴,但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确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 …[详细] |
百姓们对舌尖上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瘦肉不用太“精”,馒头不要染色,皮鞋也只是用来穿的,多几个“油条哥”,少一些“熬皮匠”,让“舌尖上的中国”原汁原味,让“大肠里的中国”干干净净。重新拾起对食物的敬畏吧,不要等到“纪录片”真的变成了历史记录,有眼福没口福的时候,空留一腔羡慕嫉妒恨。 …[详细] |
|
|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99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