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蒙牛的不满,突显了食品安全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在质量安检、管理水平及服务理念上的严重掉队。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聚焦,也表明了企业产品与市场对商品最基本要求的巨大差距。很长时间以来,整个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忧虑,在网络环境下这种内心的不信任很容易外泄为语言上的对立。 …[详细] |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 国无信不强。事件的出现,暴露出了蒙牛乳业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曾几何时,我们以“爱我中华,喝我牛奶”为口号,动员民众力挺民族品牌。但就是蒙牛乳业这一国内知名牛奶品牌,今天竟出现了靠篡改生产日期蒙骗顾客,岂能不让国人为之痛心。国内乳业无疑又将面临“洋奶粉”企业的新一轮冲击。蒙牛乳业应当就此事件痛定思痛,以实际的反思、行动和改变,来一步步地消除大家的质疑,重获国内消费者的认可。蒙牛,为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和利益,请你“猛起来”,为了民族品牌的希望和振兴,你要敢于担当“牛起来”! …[详细] |
王某收购的5000余箱即将过期产品,出自何处?究竟是回收渠道“有心”放出来的,还是回收制度执行不力,“无意”漏出来的?显然,过期产品“漏网”,与蒙牛监管不力脱不了干系。王某从收购过期蒙牛,到篡改生产日期,再到重新投入市场,一路畅通无阻,也暴露出蒙牛集团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特别是过期产品回收制度形同虚设,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因此,对于蒙牛篡改生产日期事件,不应止于刑拘违法员工,除了蒙牛集团需要汲取深刻教训之外,有关部门也应该进行反思。 …[详细] |
我相信蒙牛所说,这只是偶然事件,是个别不守规矩的放牛娃私下捣的鬼。不过不能否认的是,食品行业的涂改生产日期行为其实并不鲜见。而且,这样“弄虚作假”的行为对于违法者来说,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成本低廉。食用油、卸甲油甚至口水轻轻一抹就可以整容成功。公众更加担心的是,蒙牛是有意为之。众所周知,“货物不好卖-退货-修改生产日期-再上架”已经成了很多商家心照不宣的常规手段。个别货品究竟修改了多少次生产日期,估计连负责修改日期的员工都不清楚。 …[详细] |
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最近的黄曲霉素M1,都涉及奶制品产业链的上游,即原料奶生产者和加工者,这次事件中销售经理篡改生产日期则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属于销售环节。这提醒人们,奶制品产业链下游的安全与产业链上游的安全同样重要,如果销售环节疏于监管、上下其手,那么即使有碧蓝如洗、绿荫连绵的诗画草原充当奶源地,也会因为最后一公里安全不保而夭折途中。这件事情对奶制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启示在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奶制品的生产环节还不足以保证安全,销售环节作为最后一公里同样需要加强监管。奶制品企业和监管部门应该树立全程监管的理念,将监管覆盖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从挤出牛奶到消费牛奶的每一公里的安全。 …[详细] |
有地方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通过观察生产日期是否模糊来判断是否篡改;也有业内人士建议,生产日期采取“压印”方式难以涂抹篡改。这些技巧无疑能够帮助消费者维权、阻止无良销售人员篡改生产日期。然而,如果仅有技术层面的攻守博弈,那只会带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完善、监管是否健全,只有制度层面不留死角、让监管实现全覆盖,才能彻底杜绝篡改生产日期的奇技淫巧,保证奶制品的最后一公里安全。 …[详细] |
|
|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103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