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运时分,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窘境已经持续多年。随着电话订票和网络订票的兴起,按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余票的协调更及时有效,但现实中的情况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一边是“一票难求”,一边是“空座不少”。随着铁道部拆分后铁老大改革的深入,将来买票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吗?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铁道部拆分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但铁路的实际经营者,仍然只有一家。商业网站火车票的预定,实际上只是代购,铁路经营的“一统天下”,直接表现在火车票网上订票的“独家专营”。专家表示,因票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尴尬,既反映了“独家专营”的弊端,也造成了运力的浪费。此前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曾表示,希望随着铁路的政企分开,票务销售和服务也应引入市场机制,让旅客有更多和更加便捷的选择。 …[详细] |
有人说,铁路政企分开后,总公司成了实打实的企业,火车票涨价就会更加名正言顺。关于火车票价问题,原铁道部长、现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盛光祖曾表示,票价是否变化和政企分开没有必然联系。票价是否需要调整,要看整个铁路票价在国家价格体系中是否合理,价格的制定和运营成本的测算是否依法和合理。至于未来到底怎样构建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原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将其描述为“一种宏观调控下市场导向为基础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也就是说,“未来的价格,会在国家的调控下,有涨有跌。”此间,兰州方面日前推出了折扣车票、空闲卧铺票价优惠,正印证了这一说法。 …[详细] |
起航伊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需要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直面遗留问题,用好“企业”身份,成为一个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优质国企。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火车票定价机制。民众已经习惯了较低水平的火车票价,在铁路改制之初,关于票价将上调的担忧已经很多。显然,铁路总公司成为企业性质的市场化主体之后,根据供求关系调整票价自是必然。但票价怎么调,对普遍业务与盈利业务如何区别对待?还需细细斟酌,要警惕火车票调价沦为乱涨价。其二,处理好债务问题。根据此前数据,原铁道部背负的2.6万亿元巨额债务,负债率超过60%,全部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接。处理如此庞大的债务,一方面依赖市场化运营后的企业盈利,另一方面自然需要灵活智慧的债务重组方案。 …[详细] |
其三,引入竞争、善待民间资本。企业化改制之前,由于铁路系统运营透明度不够,铁路引资效果并不理想。市场化运作之后,铁路的经营机制必然更加灵活,民间资本参与进来的空间大大提高。之前,民间资本参与的多是工程周期长、投资回报低的铁路建设领域。期待中国铁路总公司有足够的诚意,让民间资本不仅仅是进入到利润稀薄的领域。我们乐于看见“让利于民,实现双赢”的崭新局面。 …[详细] |
铁道部摘牌,只是在政府架构层面消除了政企分开的屏障,让“政的归政,企的归企”。但政企分开,却不仅是摘牌这么简单的事,而是既涉及“政”能否克服过度干预的冲动,管住“看得见的手”;也包括“企”能否转变经营思路,建不建得起现代企业制度,形不形得成良性市场竞争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摘牌不是结束,而只代表开始。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没有成本。应该如何支付改革成本,要看谁是责任主体。铁路系统原有的公共服务性,作为政府职责,其转型期间的成本理应由政府支付。对指令性、公益性运输任务,以适当形式加以补贴,这既是政府的承诺,也是社会的期盼。此外,铁路系统的战略性地位,也要求政策层面对于其融资需求实行一定程度的倾斜。 …[详细] |
不过,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需要通过铁路部门的主动变革去实现。一方面,应通过产权明晰、治理结构调整、企业文化再造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理念和服务意识,让新组建的铁路总公司“脱胎换骨”,成为市场经济中真正的法人主体。另一方面,需要真正引入社会资金。引入社会资金,提了十多年,但效果不彰,原因是社会资金进来后往往难以享受平等待遇。向社会资金放开,既需要降低门槛,更需要赋予“外来者”与“血缘关系者”同等地位。 …[详细] |
|
|
//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113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