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可以从别人的国家抢走人家的文物,摆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这是国际影星成龙在电影《十二生肖》中饰演的侠盗杰克的一句让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台词。但眼下,因为成龙4日连发四条微博,表示打算捐赠多年前购买的十栋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栋给新加坡一所高校,这句话却成为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调侃他的“段子”。成龙捐楼的微博发出后,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一些网民选择支持成龙,认为“这些古建筑即使在新加坡,只要得到妥善维护,对徽州文化同样也是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一种展示”。大多数网民则期待成龙将这些古建筑“留在国内”。网民“微小的幸福”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不在古徽州的青山绿水旁,总有别扭感,还是放在原地好。” …[详细] |
对于网上热议的成龙欲捐出4栋徽派古建筑给一所新加坡的大学,4月8日黄山市政府正式作出了回应,表示愿意提供最好的地块,最精湛的工匠和技术以及相关的经费支持,来迎接这些古建筑回家。安徽的一些古建筑专家也认为,就地保护其实是保护徽派古民居的一种最佳方式。徽派古建筑主要是座落在我们安徽的南部以黄山市居多,早在2007年的5月,黄山市社科联经过调查就发现黄山市境内有1022个古村落,6079栋的古民居,那么这些古民居目前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据相关的专家测算,黄山市要完整的保护所有的古民居每年至少要拿出50到60亿的资金,那么从徽派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看,缺乏资金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目前对于徽派古建筑的保护主要还是处在政府主导大众保护意识逐渐被唤起的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民间资本力量的进一步介入。 …[详细] |
不可否认,成龙将自己花钱合法购买的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的大学,这是他的个人权利,他有权处置自己的私有财产,只要这种做法本身不违法,我们外人就无权干涉,更不能由此指责成龙此举不爱国。而且,从推进中新文化交流角度说,成龙捐“屋”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有利于扩大徽派建筑文化在新加坡这个中西方文化交流城市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软实力的输出,更何况文化无国界。换言之,对于成龙捐“屋”,我们围观者只能劝说成龙三思而后行,但是要尊重成龙的最后决定和他个人意愿。 …[详细] |
成龙捐“屋”,在某种程度上讲完全是文物保护部门缺位和工作不积极的结果,倒逼成龙“含泪”将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以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成龙当年能够收购到这批徽派古建筑,就说明安徽黄山当地政府部门对徽派古建筑保护不完善,甚至不重视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的保护,才给了成龙收购古建筑的空间。另一方面,实际上在成龙打算将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之前,曾有意捐赠给香港特区政府,但是香港特区政府不积极,但是在这期间,内地的文物保护部门没有积极跟进,反而是新加坡政府乘虚而入,积极与成龙接洽,并最终赢得了成龙的信任。换言之,成龙捐“屋”给新加坡是冷静思考后的决定,实质上是成龙认为将这批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比留在国内更有利于这批徽派古建筑的保护,正如成龙本人所言为古建筑找到了更好归宿。从这个角度说,成龙捐“屋”,实质上是对我国文物保护部门保护文物不力扇耳光。 …[详细] |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在保护上存在的种种不足,事实上徽派古建筑一直存在流逝的问题。1997年安徽省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规定动迁百年老宅需按程序申报。但是即使在《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颁布之后,皖南古民居依然难以改变被“外迁”命运。有一些精明的商人、民间收藏者利用当年相关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空当,向古徽州地区持有房屋产权的当地居民收购私人产权的古民居。这些古建筑,有的运到江浙一带进行异地重建从事商业活动,有的甚至流到国外。 …[详细] |
而频频遭难的徽派古建筑的背后,凸显的是保护的困境与难题。首先是经费困难始终“掣肘”保护,对于没有工业支持的皖南部分县区,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撑古建筑保护的巨额维护费用。其次,即使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运作,还涉及一个主要的法律障碍。黄山市建委古建专家陈安生告诉记者,位于集体土地上大量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不能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即使是私有产权也不能自由转让。因为这类古民居的土地属性属于农村集体用地,而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在没有改变其集体土地属性的情形下,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转让,不能在非成员之间进行转让。呼吁瑰宝留在中国的同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更要从中得到警醒和反思。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政府职责,厘清居民义务,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才不愧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 …[详细] |
|
|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114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