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我为人民鼓与呼——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

2015年01月28日 17:18:44 来源: 《党建》杂志

  一个好的记者一定要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就要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只有这样,才有明辨是非的思想和能力,才有做事坚持下去的动力。——汤计

  新华社记者汤计(中)与呼格吉勒图父母合影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布:1996年被法院以“流氓杀人罪”判处死刑并被执行枪决的18岁报案青年呼格吉勒图无罪,系一起错案。18年的冤案在一名新华社记者的推动下平反昭雪,新华社记者汤计也迅速被国内媒体从幕后推到了前台。人们称赞汤计是“新闻的良知”“走转改的模范”“既能为好官立传、又能为平民翻案”……

  现年59岁的汤计,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政文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先后采写过牛玉儒、郝万忠等先进人物,都获得肯定。他被人民群众“点赞”绝非偶然。在呼格案上跟踪9年,不为名利,不畏权势,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记者汤计的胆识与情怀。汤计是一名优秀的新华社记者,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 勿忘人民

  在新华社当记者,常常被人称为“国社记者”,尽管记者证的“红本”换成了“蓝本”,但红色印记却深深烙在汤计的灵魂深处。他喜欢红色,外出采访总是穿着新华社统一制作的红色冲锋衣。汤计不仅行为上表现出爱红色的取向,理想信念上更显露出红色的底色。这个红色就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说:“记者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疾苦,老社长穆青说‘勿忘人民’,我牢记在心。”

  在为呼格吉勒图洗冤过程中,汤计始终以笔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报实情讲实话,9年里采写了6篇内参稿件,终于推动呼格冤案平反昭雪。他说:“我们写呼格案是追求个案公平,追求的是正能量。这也是为了国泰民安,为了人民幸福。”

  人们通过呼格冤案平反看到了汤计的人民情怀。也正是共产党员的这种情怀,使得他在被一名一心为民、廉洁从警的基层公安局长郝万忠感动后,几乎是流着眼泪一气呵成写完了《人民的好干警郝万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郝万忠成了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成为全国公安系统学习的楷模。

  汤计眼里看不下损害人民利益的事。除了呼格案,他还多次“为民请愿”。轰动全国的“王木匠”诈骗案,是汤计新闻生涯中的一场“硬仗”。当时,呼和浩特市为了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前来投资。但一号称香港老板的商人在呼市的投资引起人们的质疑。这个商人胡吹乱侃,说要在呼市盖多少大楼,所投资金多得吓人。不少人向有关部门反映,说这是一个骗子,但仍有很多人被蒙在鼓里。眼看这个所谓的外商在呼市圈地圈钱就要得手。汤计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了解情况后,开始揭露这场骗局。他持续发出8篇调查报道,最终揭穿了“香港商人”的神话。原来,这个所谓的商人是一个木匠。

  “万里大造林利国又利民”……发生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草原的“万里大造林”非法集资事件,让很多受骗群众把血汗钱输得精光。2007年,当公安机关查办万里大造林公司后,汤计通过深入调查,以详实的证据揭露了万里大造林实为“万里大坑人”的事实。

  汤计不但用手中的笔为百姓说话,日常生活中,他也乐于帮助人民群众。在汤计的办公室里有两面锦旗,一面写着“身为党的喉舌,心系民之疾苦”,一面写着“百姓的记者,无冕的青天”。送锦旗的一是为解决身份待遇而上访10年的多名退休老职工,一是拆迁中利益受损的农民,这些困难群体都得到过汤计的帮助。这几件事的解决,汤计没有动用“一兵一枪”,而是在核实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认为确实关乎百姓利益,但没必要非得发稿子,所以通过个人做工作给百姓办了实事。

  3年前,包头一位母亲心急如焚地找到他。她的孩子因燃放劣质鞭炮崩瞎了一只眼睛,法院宣判炮厂赔偿20万元,却迟迟难以执行,家里特别困难,眼看着安装假眼的时机就错过了,却没钱医治。危急时刻,汤计出手奔走,法院最终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进行救济,孩子成功安上了假眼。

■ 脚踏大地

  汤计所有的作品都没有挂“走转改”的标识,但长期的记者生涯使“走转改”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他认为,“走转改”最根本的就是记者的活动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群众心声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思想和感情上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实际生活,在深入基层中感知百姓冷暖,在同人民群众的交流中增进感情。

  与一些记者相比,汤计显得有些“小众”。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做事、做新闻。他不喜欢“泡会议发通稿”,而是喜欢带着思考走下去调查研究。他年轻时经常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到牧民的蒙古包,到工厂的车间里……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

  汤计的稿子语言都很干净平实,这得益于他平时爱记录老百姓的“家常话”。“记者的报道必须实事求是,我当记者这么多年,从没有因为失实而出过什么问题。我的新闻报道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要做到这点,只有走下去这唯一的途径。”汤计说。

  汤计经常带着年轻记者一起下去调研写稿子。2013年,他主导的一组调研很有影响力。调研缘起呼和浩特一所初中名校学生跳楼自杀:14岁的强强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书包里装着刚刚从学校领回的成绩和排名单。名校、名班、排名,给幼小的心灵施加了多重的负担?汤计和记者们探讨稿件的时候,沉思好一阵不说话。随后,汤计带领记者们到内蒙古一些地方走访教育部门、学校,与老师和家长座谈,采写了多篇调查稿件,内容涉及中小学“名师”与“名校”怪象亟待治理,改变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业内人士建议将追求“升学率”改为“进步率”。这些报道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令汤计欣慰的是,在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有不少来自基层的建议被吸收。

  汤计说,现在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记者采访的条件越来越好,报道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但不管咋样都需要记者“脚下有根”。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新闻记者必须有清晰的理想信念,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合格战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汤计与呼格吉勒图父母在一起吃午饭

■ 慎始如初

  新闻是一个充满色彩和梦想的行业,一代代新闻人以满腔热情和执着追寻留下的足迹,无不渗透着职业精神追求,闪烁着新闻理想的光芒。在汤计的职业生涯中,也曾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

  “现在像我这么大岁数还在一线写稿子的媒体人好像不多了。有很多当年的名记者,有的走了仕途,有的遇阻而改行。而我觉得做记者很快乐,所以持之以恒地坚守下来。”在成为记者之前,汤计最初的工作是打排球。1971年,15岁的汤计进入天津大港油田,成为油田体工队的一员。在调到大港油田宣传部门工作后,他很快对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一心想做一名新华社记者。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考入了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他先是进入新华社山西分社,之后调入内蒙古分社,一干就是30年。

  “既然选择了喜欢的职业,就要用心去收获并长久守护,而不要去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如果你耐不住寂寞,受不住委屈,抵不住诱惑,那只能说明你对这份工作不够热爱。” 作为一个老记者,汤计时常跟年轻记者讲,一个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必须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境界,必须有一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群众极端热忱的心。如果你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地道,你不可能捕捉到好的新闻线索,更不可能采写出打动千万读者的好的新闻作品。

  汤计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因为善于和各行各业的人们打成一片,他的办公室经常门庭若市,很多群众主动向他反映情况。

  “我这一辈子当记者很幸福。站在国家的角度想问题,格局得大。但是享平民的乐,写完稿子,还可以蹲在马路边下棋。”现在,随着退休日子越来越近,汤计也越来越难以掩饰内心的伤感——虽然他将去内蒙古师范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把一辈子的新闻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因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汤计的坚持显得并不那么辛苦;也因为热爱,他的告别才会感觉如此艰难。在人人都在感慨“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时,汤计用他的坚守,给一些迷茫中的年轻人指出了一条简单而清晰的道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121274325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