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任沁沁 李云路)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国家安全法草案,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安全“清单”。其中在“文化安全”范畴中,增加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防范和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的规定。
舆论认为,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和防御不良文化入法,将为中国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永续保驾护航。
文化安全状况是显示整个国家安全状况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国际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以及文化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
因此,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消除、化解潜在文化风险,抗击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才能确保这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不被威胁。这亦是世界大国的国家安全法(或国土安全法)大都会涉及的部分。
美国的国安法就要求每任总统必须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2010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将“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作为美国全球战略主要目标之一。而为抵御不良文化渗透,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了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其做法首先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日本、韩国等国家更是提出了各自的“文化立国”目标,以大力支持本国的文化产业。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令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和多元思潮的冲击带来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更有反华势力手段翻新地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观的输出,令中国文化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文化渗透和反渗透、入侵和反入侵,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争夺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坚表示,此次完善国家安全法,对内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对外明确防范和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是明智和当然之举。
“不良文化”冲击社会主流价值,可能导致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紊乱动荡。譬如恐怖主义、毒品犯罪和色情文化宣传等,都可能对社会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在思想活跃的中国高校,正呈现出社会价值观多元的现象,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些只求标新立异、为反对而反对的声音,对于社会转型期青年共识的形成非常不利。
当然,中国防范和抵御不良文化渗透并非文化锁国,更不是限制言论自由。通过法律之手,把那些色情、暴力、恐怖、分裂国家的不良声音“拧到最小”,让那些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优秀成果“放到最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对这个国家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而中华文化本身的包容和开放,也将与其他文明展开平等、多元的对话,让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贡献力量。
必须认识到,文化安全是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去年4月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将文化安全作为构成11个安全要素之一列入国家安全体系,且位列第五,足见其战略地位。
同时,文化安全亦是一个国家安全要素中最深沉的部分。重视和守护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仅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选择,是一个国家成熟自信的表现,亦将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可与尊重。而法律将成为守护她的最后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