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台北第一街——艋舺老街

2015年08月08日 02:12:5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到台湾旅游的人一般都见过“艋舺”两个字。这其实是台北市万华区的一条老街名字,但艋舺老街并不仅指一条街,而是指这一地区以艋舺为起始点发展的街区。万华区位于台北市西南部,东以中华路与中正区接壤,北以忠孝西路与大同区为邻,西面环绕淡水河与新北市为界,南至新店溪,全区呈“胃囊”形状。

十七世纪末,本区有平埔族“纱帽厨社”沿着河流散居,据这里的老居民说,当时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为独木舟。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移居来的泉州人陈赖章获准开垦台北盆地,从新庄拓垦到此,见舟船翔集,于是以“艋舺”称之,并搭盖了几间茅屋作为居住点,成为台北第一条街市的雏形。若说台北的繁荣始于万华,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说台北盆地最早的物产集散地和行政中心在新庄,但码头淤积加上民乱,终被下游的艋舺所取代。艋舺地处大汉溪、新店溪交汇口,水运条件原本就很优越。嘉庆年以后,南台湾天灾频发,经济重心北移,艋舺人口激增,当地商人组成“郊行”,与大陆沿海各地往来贸易,顿时帆樯林立,一片繁荣景象。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名声就已传开,奠定了北台湾发展的根基。

贵阳街是台北市最老的街,也是艋舺兴盛的起点。早期汉族同胞从河口上岸开垦,常到此地与平埔人交易番薯,旧称“番薯市街”,日本殖民时期,改名发音相近的“欢慈市街”,并被划入“游廓”(今天称为“红灯区”)内,因此当时街上有很多青楼,住户也以日本人居多。至今这里仍遗留着洋楼建筑和传统的杂货小贩、糕饼店、香铺等,百年老店“新协和药行”、艋舺教堂、道教青山宫均位于贵阳街上。

据当地人讲,清乾隆年间,地藏王庙的兴建,带动了艋舺西昌街的发展,在西昌街二二四巷内,曾聚集了数十家草药店,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青草巷”。原来艋舺开垦之初,流行疾病多,青草药店就成为民间诊疗机构。草药的来源则以台湾本地为主,种类繁多,可以根据病人需求来配置。

西昌街之外,本区还有康定路、华西街等。当时都是艋舺街旧时繁荣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后来淡水河淤浅、严重瘟疫加上民间械斗,使得艋舺的经济优势逐渐消退,后来临近的大稻埕则急速活跃起来,成为新兴的商业中心。战后此地隶属龙山区今日规划为万华区。

(高杨)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105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