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60年】喀什:老城改造让千年古城绽新颜
帽子花车在巡游 中国经济网 郑汉星摄
“远方的客人你从哪里来”随着一声高亢的问候,喀什老城区打开城门,晨曦洒满大地,新的一天开始了。喀什古称“喀什噶尔”,在古丝绸之路上又称“疏勒国”、“伽师城”,这个当今保存最完整的西域古城是《追风筝的人》的拍摄地,它的砖房树影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传奇,又安详地记录着如今的缓慢与宁静,把浮躁与喧嚣远远隔开,一如人们对它的评价——“让时光停滞的地方”。
“如今的美好生活也经历过艰苦的时候,过去的喀什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管墙上挂,解手房顶上’”库木代尔瓦扎街道办主任阿依努尔向记者表示,过去的喀什,房屋老化破旧,“看着就摇摇欲坠”,街道很窄,只有3米左右,车开不进来。居民的家中没有卫生间、没有下水道,“想要解手都去屋顶,傍晚再出来倒掉”。这样的喀什古城,尽管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却面临着生活脏乱差、经济效益不能开发等问题,“如果仅仅是这些还是好的,那时的喀什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这些,阿依努尔不禁摇头。
喀什老城区街道 中国经济网 郑汉星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底,喀什老城改造计划提上日程,由国家补助20亿元,自治区筹资10亿元,加上喀什地市两级政府配套资金和老百姓自筹资金,项目总投资逾70.49亿元。2009年,喀什老城区改造全面拉开大幕。
在面积4.25平方千米的狭小范围内,500多座老城居民独创的半街楼及过街楼和数百条迷宫式街巷,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放射式延伸,曲折婉转,纵横交错,宛若迷宫。喀什老城改造被称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问题诸如,说服群众难、拓展空间难、搬迁安置难、加固重建难、地道回填难等等。为使广大居民理解和支持老城改造工作,自治区拿出了“私人定制”式的改造方案,即居民们可以自己设计房屋,例如卫生间放哪里、卧室放哪里,然后施工方根据抗震、消防等原则,还要兼顾活动空间,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出修改意见。由政府出面反复沟通协商,和居民商量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的满足老百姓的意愿。
记者了解到,老城区的改造本着“完善设施,由外向内,就近建房,就近安置,边拆边建,重点保护”的指导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环境有改善,文化有传承,经济有发展的目标,实施居民搬家建房政府买单,居民搬家租房政府买单,要房要钱由居民自主选择等优惠政策。
塞维尔妮莎是喀什老城区的一个旅游接待户,这一荣誉是改造后市政府颁给她的,她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从没想过能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房子,现在我家有了天然气,有了自来水,原来我的房子只有两层,60平米,现在有4层,300平米。”塞维尔妮莎表示,现在家里干起了旅游接待,收入比原来高了很多,一年有10万左右,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花盆巴扎 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摄
走在喀什老城区,这里分布着帽子巴扎、铁器巴扎、花盆巴扎、布艺巴扎,巴扎就是市场、集市的意思。这些传统手工业沿街分布,共同构成了老城区的灵魂所在,置身于此,仿佛来到了古时的丝绸之路。门口随意陈列着铜壶、铲子、帽子、陶器,复杂的雕花图案,绚烂的西域风格,传承3代、4代的手工作坊处处可见,光线透过其间的缝隙投入进来,形成一块块或明或暗的光影,如梦似幻。走进这些光驳陆离的小巷,绵长幽深,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限。
现年50岁的买买提?依明是一个土陶巴扎经营者,说起这座老城的变化,他感慨万千:“你们猜猜这个房子有多少年了”,记者们表示不知道,“300年了,我们家在这5代人哩”,买买提?依明说,原来的房子很小,巷子也很窄,家里开了个旅舍,人多的时候还要打地铺,生意也不好。后来房屋改造,在自家原址上盖了新房,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自己花了15万装修,整修一新的房屋让旅舍又红红火火的开了起来,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回来帮忙,小儿子还在重庆读大学。依明说,当初改造的时候政府让我们选择,可以搬出去住楼房,也可以留在这,街坊邻居们很少有搬走的,现在我周围还是那些老朋友。说起自己觉得装修贵不贵,依明说:“政府花了那么多钱给我们盖房子,我们自己花一点也是应该的,感谢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生活。”
据悉,喀什老城改造去年开工建设改造危旧房4933户,回迁2076户,建成了4条餐饮文化特色街。今年将新开工危旧房改造1.1万户,基本完成核心区危旧房改造,外围片区完成55%,为到2017年全面完成老城区改造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日暮下的喀什老城渐渐热闹起来,羊肉串摊子支起来了,伙计点起炭火,洗刷羊肉;叮叮当当的铁匠铺还在开工,大眼睛长睫毛的小朋友嬉笑着追逐着;金黄色的馕很快就要出炉,麦香味弥漫在整条巷子里;茶馆里的人群川流不息,喝茶、聊天;夜市上的灯光渐渐点亮。。。。这就是喀什老城的千年蜕变,历经千年,它依然安详、宁静,只是老城的旧貌换新颜,人们的生活更美了,笑的更甜了。惟愿,千年后的喀什依然在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