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直击中医药发展三大挑战

2015年10月08日 21:22:1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记者李斌、杨步月、王思北)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怎样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带着一连串问题,新华社记者历时两个多月深入调研发现,我国中医药事业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亟待做好培育生存土壤、加快人才培养、着力提高中药材质量等紧迫工作。

  挑战一:中医药生存土壤亟待进一步培育

  “如果华佗在世,崇洋都被医治……马钱子、决明子……用我的方式,改写一部历史……”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本草纲目》唱响时,引发中医古籍《本草纲目》脱销。

  “我孩子会唱这首歌后,就提出要看《本草纲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惊讶地发现流行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不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大人没引导好。

  起源于“伏羲制九针”的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深邃的智慧。然而,伴随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中医药领域出现了离老年人越来越近而离年轻人越来越远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没有中医药的复兴,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

  兴办“养生堂”等电视节目、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41项中医药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协调发展的格局。然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高效且顺畅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和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文化专业队伍有待继续充实和加强。

  对一些地方在中小学尝试“识百草”、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做法,专家们表示肯定。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说,中医药传承更为根本的是要“从娃娃抓起”,中医药知识要写进中小学课本,为中医药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土壤和环境。

  “谦”字门中医儿科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俊谦建议,中医药文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应该更多地走出去。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黄辉呼吁在民众中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他说,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仅在于营造氛围,更重要的是研究和挖掘出中医药的科技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传播,让群众真正理解和认同。

  王键还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筛选出适合不同人群的中医药健身方法,先行在中医机构、卫生单位推广普及,成熟后向全民推广。

  挑战二:多措并举加快人才培养

  “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课程设置是60%中医、40%西医,最后是中医没学通、西医没学精。”北京某中医院的医生小庄说,他的110名同学中仍在吃“中医饭”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学至今不会开方子。

  小庄们的窘境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缩影。来自一所著名中医药大学的统计显示,2012年至2014年,该校毕业学生9719人,选择进医疗单位的人(包括从事西医工作的)仅为28.77%,即不足2800人。

  这所大学的负责人说:“上完大学却学不好看病,人才不流失才怪呢!如果按70%以上的比率继续流失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早在1962年,新中国第一届中医学院学生毕业前夕,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等5位中医专家联名给卫生部写信,指出中医学院在培养目标、中医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问题。迄今50多年过去,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业内人士强调,中医药院校还迫切需要培养既懂基础理论又懂临床的高水平师资,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否则中医药无法得到传承与弘扬。

  此外,师承教育也很不乐观。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成立的初衷,是为实现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遗愿。开诊16年来,“送走”了15位名老中医,而靠师承仅培养出1名年轻传人。董事长张晓彤说:“年轻中医是种子,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中医药前途堪忧。”

  为改变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对特色诊疗技术、方法的整理及推广应用工作,先后评选了两届60位国医大师,探索建立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还正在全国遴选200位基层老中医(含民族医)专家,积极建设传承工作室,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说,中医要向两头发展,一头是高精尖,培养的人才要成为中医学科的带头人。另一头是大力培养乡村和基层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改变广大农村和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

  挑战三:着力把中药材的质量搞上去

  “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也很难说愿意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原司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孙塑伦日前面对记者坦言,“‘中医亡于中药’,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我们要警钟长鸣。”

  药为医用,医因药存。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物质基础,中药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3年中药产业规模达6324.4亿元,培育了一批中药产业大品种、大品牌,打造了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提升了中药产业影响力。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也听到不少业内人士反映,目前我国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部分野生中药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选种育种、规范化发展缓慢,重产量轻质量,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滥用现象屡禁不止。

  面对中药资源保护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有关部门积极采取行动。

  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生产,必须从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入手。近些年,我国推进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建成了一批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服务监测站。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说:“种子好药材好,药材好药才好。我们要实时监控全国药材主产区的药材价格、质量和产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还提出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等一系列举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近日表示,要强化质量管理,筑牢中药产业发展生命线,包括建立中药溯源体系,使中药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中;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中药产业链全程的过程管理,形成长效追责机制。(参与记者吴晶、吴小军、胡浩、顾玲、李亚红、岳冉冉、高浩亮)

【纠错】 [责任编辑: 范云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76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