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扶老人被讹”不仅是道德问题

2015年10月23日 17:41: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10月2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井怀)近日,一则“扶老人险”的新闻,再次引爆大家对“扶老人被讹”现象的关注。不少网友认为扶老人还得靠自觉,扶老人险对于解决这一道德困境意义不大。

  其实,“扶老人被讹”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有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扶老人还是得靠自觉性”“不买保险也会去扶老人”等。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对“扶老人被讹”事件的态度。这种态度寄希望于自己内心的强大力量,相信邪不压正。然而,“扶老人”是道德自觉,“讹”则有明显的经济利益取向。当道德自觉和经济利益混杂时,仅付诸内心的良善便很难解决问题。

  道德的问题要归于道德。圣贤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将个人家庭中的友爱孝善推广至全社会,把社会想象成一个大家庭。不过,“老吾老”是道德问题,而“及人之老”却会递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这种希冀的实现愈发有难度。

  对于路上遇到的“倒地老人”,基于道德而“相扶助”固然好,但当“扶助后被讹”时,只提道德便解决不了问题。

  经济问题的要归于经济。对于“扶老人被讹”问题,已有人指明破题方向,比如健全养老制度,让老人老有所依;健全法律建设,让讹人者受到处罚。前者是增加国家对老人养老的支出,后者的法律处罚恐怕也以经济处罚为主。然而,这些方法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如此看,“扶老人险”的方式,倒不失位是一种探索。这种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其积极意义在于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基于经济调节的手段,并侧重于对人们合法利益的关注与保护。

  而“扶老人险”之所以引起争论,恐怕还是跟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义利观”有关,认为做好事跟钱扯上关系便变味了。其实,这种观念本身就有偏颇。道德本身便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调节方式,鲁迅先生也提倡一种“自他两利”的道德。只有尊重个人合法正当利益,道德才有坚实的成长土壤。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92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