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断舍离”:生活减法 心灵加法

2015年10月30日 08:32:32 来源: 人民政协报

望着家里满满的衣柜,却不知道该穿哪一件;要找一份文件,却在一堆杂乱中无所适从;钱包鼓鼓的,是不经意间积攒的卡和小票,没几个是经常使用的……当人们被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困扰,一种断舍离生活方式悄然流行。

“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哇,好整洁,妈妈,你最近变化好大呀!”暑期结束,当苏菲接回孩子,打开孩子的衣柜时,小家伙惊呆了。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苏菲,今年7月接触“断舍离”,从此开始践行这种生活方式。毕业、工作、结婚,十多年来,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东西,房间的有些角落,她甚至十余年也没有碰过,苏菲感慨地说,起初在互联网创业平台工作,后来自己又做工作室,她常常以工作忙为借口,很少去整理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添置堆积。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玩具衣服,塞得到处都是,找起来特别费劲。

生活如此,心灵也不堪重负。“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当苏菲这样问自己时,她意识到要开始给生活做减法了。从一个抽屉开始,苏菲慢慢清理家里的一个个空间,扔掉自己不喜欢了的,用不上的,在扔完几大包之后,房间整洁起来的同时,心情也清爽起来。苏菲还将“断舍离”运用到了人际关系中,以前,她每天都被微信、邮件“绑架”,手机一响,立刻就查看。“根本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现在,我每天集中处理两回微信和邮件,也不会耽误事情。”

苏菲结缘“断舍离”,源于今年8月,国内首个“断舍离”生活方式研究会在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成立。当时,日本畅销书《断舍离》作者、倡导“断舍离”生活方式的山下英子来南京讲座。山下英子讲到,“断舍离”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是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方法。其中,“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断绝、舍弃不需要的东西,就是帮助自己脱离对物质的执念。物质被舍弃的过程犹如人体的自然代谢,人们舍弃断绝的行为,就是重新寻找并认清自我的过程。

在与山下英子的交流中,一位女士说出内心的困扰:她经常出国,每次都会高频率买回各种物品,有次在微信朋友圈晒各种鞋,竟多达100多双!有的只穿过一两次,有些甚至没有穿过。“知道不应该,但还是忍不住,剁手的感觉都有啦!”山下女士建议她先从丢弃不用的鞋子开始,“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断舍离”之后

当物质变得高度发达,人们的困惑往往不是因为匮乏,而是因为太多而无从选择。目前,“断舍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将其视为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活方式。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减法、心灵加法的生命哲学。表面看,它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博士后、“断舍离”生活方式研究会创始人王波说,2013年春节期间,“休微7日”,在这段时间里,断掉了每时每刻都想看微信的念头,发现很多事情逐渐清晰了,书架中的书也越来越向一个类别聚焦,那正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就如女士的衣橱,在“断舍离”中,会逐渐了解自己的个性、气质,找到自己的穿衣风格。”

研究会成立以来,不仅组织了“断舍离”生活方式读书会活动,还建立了“‘断舍离’易物空间”。通过读书会,大家一起交流对“断舍离”生活方式的认识,运用中的困惑。在易物空间,有公益捐和交易捐两种方式。公益捐倡导大家科学地扔,把不需要的东西集中起来送给需要的人。而交易捐正在准备中,是希望通过交易增加人们对物品的认识。“有些人扔东西上瘾,扔完心里又空落落的。”王波说,山下英子在扔东西的时候都会说,“对不起,我没有用好你。”也就是说,扔东西不是“断舍离”的目的。

在王波看来,“断舍离”生活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面对物质,物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整理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二是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的“断舍离”。放弃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更注重内心,回归自我。第三是工作方式上的“断舍离”,比如邮件的整理与处理,提高效率。人们对“断舍离”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以为“断舍离”就是扔东西,是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有的甚至将其等同于简单的收纳术,事实上,“断舍离”是对“放手”和“舍弃”意识的训练,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给予”,是通过甄选,提升审美,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人生也要“断舍离”

“断舍离”应用于物品,也适用于人生。

物品反映出自身的状态,房间的现状象征着当下的人生。“断舍离”的目的远不止扔东西那么简单,而是帮助人们探寻想扔却扔不掉东西的根本原因,通过那些扔不掉的东西来探寻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

刚开始“断舍离”时,人们会反复问自己:“对自己而言究竟是不是真正必要的?”“对自己而言是不是合适的?”如此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思考、感觉和感性,不知不觉间,那些直击心灵的问题跑了出来:我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对物品“断舍离”了,那对自己的过去,是否也勇敢地“断舍离”了?那些令我心酸纠结不已的回忆,我认真思考过吗?若已从中得到教训,何必再耿耿于怀呢?

一种生活方式,改变一种生活。因为工作的关系,王波亲眼见证了一些因为“断舍离”而重新深刻了解自己,并接纳最真实自己的案例。在“断舍离”生活方式读书会上,一位女士舍不得扔掉妈妈的遗照,其实是无法接受妈妈离开的事实。后来,大家展开了讨论,有人提议做成电子的,方便保存。也有人纠缠在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里或者一段不幸的婚姻里,如果“断舍离”,该如何处理?最后,她们放弃了不可能的爱情,也从不幸的婚姻里走了出来。

“那些不想扔掉的旧物背后是自己对过往念念不忘的虚妄,借口没时间收拾凌乱不堪的家,其实是想逃避当下的生活……在‘断舍离’中,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大家能运用这个方法思考就够了。”王波说,帮助人们逐渐理清与身边物品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每个人对自我来了一次重新审视和发现。整理家居的过程,也就成为精神上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通过看似简单的日常家居物品整理,最终令人的思想获得改变,这就是断舍离的奇妙之处。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375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