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村联户”到“联心”
杨小荣现在干劲儿十足,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到菇棚看一看。年初,他和三户村民种下5000多株香菇菌棒,如今已陆续卖了近1万元。他盘算,到年底,不但上高中的女儿学费有了着落,还可以修修房,改善下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杨小荣是金洞乡贺家村村民。“早就想搞产业,但没有钱,银行的到我家来一看,连几百都不借。多亏驻村干部张恒与银行协调,解决了贷款难。”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是一个山区小县。这里山大沟深,多年一直摘不掉贫困帽。2012年甘肃启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省人民检察院的同志们走进大山,让老区焕发出了新活力。
特色产业富民
扶贫要扶产业。为避免产业一哄而上,“双联”干部根据各村实际,错位发展特色产业。在“双联”村里,产业发展对照表就被放大了贴在墙上。种什么合算一目了然,鼓励农民自愿调整种植结构。
农民胡光林一家3年前搬到灵官村,只有三亩薄田,生活始终在温饱线上徘徊。在联户干部帮扶下,他搞起食用菌产业,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一开始我发动大家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们信心不足,有资金的也不敢投入。”张恒说,征得单位同意后,2014年他和村干部筹了5万元钱,流转了2亩地,建了一个黑木耳种植的党员示范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双联”开展3年以来,联系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065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4875元,贫困人口也从2013年的1273人减少到了985人,产业富民已见实效。
干群合力“联心”
三年的“双联”行动,村子美了,人富了,更深层的变化也在乡村里悄然发生着——干群关系融洽了,人们的心气儿上来了。
今年初,农民杨小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预备党员。谈及入党动机,他说得朴实:“村子变美了,路修好了,这些都是党员带的头。我想和他们一样,为村子做更多的事情。”
在“双联”干部引导下,村里人组成了一个个“小康互助组”。有致富能人帮带型,合作社带动型、贫困户抱团互助等多种形式,改变了贫困户发展资源不足,大户带动能力不足的局面。截至目前,两当全县的小康互助组已经发展到了381个。
很多年轻人也选择回乡发展。在金洞乡田坝村,两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放弃在外地的工作,主动回到家乡创业。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杨生荣,利用双联贷款种起了木耳,第一年就卖出了1吨。虽然今年由于技术不成熟,木耳的收成并不好,但他没有气馁。“双联贷款借期3年,还能周转开。今年一年我也有了经验,明年应该没有问题了。”
科学扶贫、真抓实干。甘肃省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创新机制,精准发力,努力帮扶两当县在今年实现基本脱贫,明年全县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