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谁最先写出了“白毛女”的故事?

2015年11月08日 12:35:32 来源: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摘要]歌剧《白毛女》和样板戏《白毛女》家喻户晓,而李满天作为最先写出“白毛女”故事的人,却鲜为人知。《白毛女》的影视作品中,也没有他的名字。对此,李满天却很淡泊。

谁最先写出了“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剧照

  11月8日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在2000年被确立为“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七十多年前,一位记者依据“白毛仙姑”的故事,最先写出了小说《白毛女人》。下面,就让我们回顾这段新闻工作者的故事,以为纪念。

  一个传奇故事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传奇的作家。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了传奇一幕。在解放战争中,《白毛女》对动员民众、改造国民党军俘虏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可谓是:“书生一支笔,可抵百万兵。”

  最初的白毛女的故事,和一位甘肃临洮人有关,他就是李满天。李满天原名李春芳,又名涓丙,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甘肃临洮县洮阳镇线市街。1942年,在《晋察冀日报》担任记者的李满天,依据河北平山县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最先写出了小说《白毛女人》。

  甘肃临洮与河北平山,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李满天是如何发现“白毛女”的传奇的?这中间究竟有何传奇故事?

谁最先写出了“白毛女”的故事?

  1928年,在临洮上中学时的李满天

  小说《白毛女人》问世,喜儿原型当了妇救会主任

  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剧目,似乎是在不起眼的小事上拉开帷幕。李满天长期在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作,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不止一次听人说起。每当他追问个究竟的同时,却往往不了了之。

  “白毛仙姑”的传说是在1940年以后才有的,但传播得却比较迅速,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李满天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日臻完善了。

  李满天生前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个故事听起来言之凿凿,但细细追问,传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谁也说不清,至于口头故事的最初创作者也不知道是谁。

  1942年五六月间,李满天等待工作调动,他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在多方搜集素材的同时,也拉出了小说的初稿。不久,他就到《晋察冀日报》任编辑,又在工作之余,进行了仔细的修改完善。这样小说《白毛女人》就逐渐成型了。有人说,李满天先写出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改写成短篇小说《白毛女人》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

  最初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晋察冀某地,当地人传说,有个“白毛仙姑”,白发白身,通体雪白,晚间经常在山峦间奔驰。村民们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给仙姑上供。据说很灵验,过一夜供品就没了。乡亲们很惊恐,纷纷上庙求拜。谁知,越闹越大,直接影响到生产。武委会主任不信此事,就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拿着枪埋伏在神庙附近。果然,半夜一个人到了神庙中拿贡品。武委会主任大喝一声,那人转身就逃。武委会主任紧追不舍,来到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蜷缩在山岩下的白毛女人。

  在武委会主任的逼问下,她才说出了情由。这是一个佃农的女儿。她父亲被地主逼迫以女儿顶租还债。不得不到地主家,地主家待她很不好。女孩子长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还遭受地主儿子奸污,又被地主婆毒打,不堪凌辱的她,逃出地主家,躲到山洞栖身,只能在晚上偷拿贡品为生。因为不见光线,加之没有食盐,身上长出白毛。武委会主任很震惊,打发青年回村报信,全村震动。白毛女人逃到山上已经八九年了,不知时间变化,更不知成立了抗日政府。下山后,她在妇救会控诉了地主的罪行,政府镇压了恶霸地主,人们对白毛女的遭遇非常同情,给她各种学习机会。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白毛女逐渐适应了新生活,进步很快,后来还当了妇救会主任。

  尽管在小说中喜儿担任了妇救会主任,但李满天觉得这样还不能让人们认识旧社会的悲惨,无法动员起更多的民众参加抗战,建设敌后根据地。他想动员更多的人为抗战出力,就把《白毛女人》的小说稿寄给了在延安的周扬。

  那时,寄信可不方便。各个抗日根据地之间,经常受到日寇的封锁,交通不便。尤其是晋察冀边区和延安之间,交通线有四五十里处在日军的封锁之下,时常遭受敌人破坏,直到开辟了经过山区的第二条交通线,情况才好一点。1944年秋天,李满天到应县县委宣传部指导工作时,遇到去延安的交通员,就把小说《白毛女人》抄了一份,交通讯员带给延安鲁艺的周扬。李满天托通讯员捎稿件的这天,正是1944年的中秋节。

  据人们回忆,周扬接到信件看后,大为震动。于是,划时代歌剧《白毛女》,就慢慢地酝酿了出来。据说,最初的改编任务交给鲁艺音乐系主任张庚。一稿由邵子南执笔,邵子南是个诗人。但彩排后,人们觉得缺乏震撼力,只能继续修改。这次由贺敬之、丁毅操刀。为何选中才二十岁的贺敬之呢?原来贺敬之对逼债有切身的感受,在债主的威逼下,他父亲去世,弟弟夭折。他将这段感情融入到《白毛女》中,仅仅八天,就交稿了。而张鲁则用河北民歌《小白菜》基调,谱出了《北风那个吹》等名段,主角都是河北人,喜儿由唐县人王昆扮演,黄世仁由宁晋人陈强扮演。

  1945年4月28日晚上,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引发轰动效应,数十年来《白毛女》打动了无数人,也诞生了无数个版本。

  一部经典剧目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大幕。

谁最先写出了“白毛女”的故事?

  李满天在北大读书时留影

  念北大的李满天,却拿不出治病的一元钱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洮河,在穿越重重峡谷之后,缓缓流入了陇西盆地西缘的临洮。临洮古称狄道,自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这是临洮建县之始。明代杨继盛任临洮教谕后,他留下的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后,担当就是临洮文人不变的风骨。

  在临洮说起李满天,今天知道的人并不多。然而,要说写“白毛女”的林漫则是家喻户晓。李满天笔名林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改为李满天。

  长期关注李满天的姬广武,收集了不少李满天的资料。今年夏天,姬广武受邀到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休养,他意外地结识了国家一级作家,原河北省作协主席尧山壁。尧山壁是李满天生前的老同事,两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尧山壁详细地讲述所熟知的李满天。整个事件的脉络才渐渐地完整丰富了起来。

  李满天家在洮阳镇线市街。家境不是很好,有几亩薄田,一座磨坊,勉强度日而已。不幸的是,他父亲40刚过就去世了,家里倒了顶梁柱,日子就更加艰难了。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他爷爷和母亲的身上。在李满天幼小的记忆中,母亲瘦弱的身子,整天不停操劳,帮着爷爷种地,要给磨坊筛选粮食。母亲总是拿着簸箕,不停地簸麦子,簸呀,簸呀,总是簸不完的麦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满天在县城断断续续地上完了小学,成绩优良,家里人又想尽办法送他到兰州上中学。在兰州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和革命文学作品。上世纪30年代初,李满天考入了北京大学国文系(中文系),曾参加了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他离开北大。

  在北大,他基本上是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他靠着给人刻蜡版、办油印小报等来筹措学费。即便这样,也只能维持生存而已,基本上每天只能吃一顿中午饭。如此清苦的生活,也为他的身体留下了种种隐患。后来,他患上了肺结核。这种病需要静养,需要营养。可是,李满天哪里有这些条件呢?就连“平民医院”一块钱的住院费都拿不起。他后来去世的病因,还是因为肺部感染引起的。

谁最先写出了“白毛女”的故事?

  1975年,李满天(左)在临洮和友人合影

  在临洮时,他为顾颉刚编了一本文集

  不为人知的是,李满天还采访过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37年9月,顾颉刚受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委托,到甘肃、青海考察教育,直至1938年9月才基本结束。

  顾颉刚是1937年10月1日飞抵兰州的。到兰州后,他将考察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临洮县。那时的临洮,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城市。学校的数量是全省地区中最多的。顾颉刚觉得有必要在临洮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调查,以便弄清楚临洮教育发展的经费师资等问题。

  10月7日,顾颉刚一行抵达临洮县城。临洮距兰州百公里许,步行需要三四天,再加上中途耽误,他们用了5天时间才抵达。这是顾颉刚先生的首次临洮之行,他参观了岳麓山椒山祠、道统祠、哥舒翰纪念碑等,又与当时的临洮教育家杨明堂、杨瑞五及《新临洮日报》记者李林漫(即李满天)进行了畅谈交流,详细掌握了临洮的文化教育现状。顾颉刚还应林漫的要求,撰写了4000多字的《编印通俗读物的经过》一文。同时为临洮各界人士进行演讲、挥毫题字,于13日离临洮返回兰州。

  顾颉刚先生五次到临洮还办了讲习会。1938年1月8日至27日,每周三讲课,有时事知识、教育、农业等等课程,顾颉刚、王树民、金素兰等十多人任教。每晚座谈则由顾颉刚、李林漫、周志拯等8人召集。

  李满天还为顾颉刚先生收集整理了一个集子。他将顾先生在不同场合和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有关边疆问题的思考研究文章,收集在一起编为《顾颉刚先生在临洮之言论》的集子。或许,就在编写完这个集子之后,李满天就离开了家乡。

  资料显示,1938年,李满天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文学系二期班长。1939年7月,他由延安鲁艺转入华北联大文学院戏剧系学习。

  不得不说,在延安的这段生活是李满天一生中最为开心的时光。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小米饭基本能吃饱,更让他轻松的是政治上也非常自由解放,不是那么压抑了。

  后来,李满天分配到晋察冀边区教育处任秘书、科长、《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于是,就诞生了《白毛女人》这部小说。

谁最先写出了“白毛女”的故事?

  李满天晚年照

  最先写出“白毛女”故事,影视作品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如果不是有等待调动工作的那段空闲时间,《白毛女人》的诞生或许还要晚上好多年。然而,正是战火年代的东奔西走,给李满天留下了遗憾——在转战过程中,《白毛女人》的手稿遗失了。

  1947年7月,李满天在浑源县宣传部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到大别山一带工作。他跟随着南下的队伍,路过阜平县时,将《白毛女人》的草稿和其他的两三个小说的草稿托付给《晋察冀日报》社的一位同事保管。因为李满天知道,南下过程中或许会遇到许多惨烈的战斗,这里也是当时相对安全的地方。武汉解放后,李满天到湖北文联工作,工作相对稳定了。他去信给当年托付稿件的同事,请他把稿件邮寄回来。大概是1949年年底或1950年年初,李满天收到寄来的东西,但《白毛女人》的手稿不见了,而其他两三篇小说的原稿还在。没有了原稿,李满天自然比较着急,写信追问,但对方说是丢了。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李满天并没有太在意,既然丢了,就算了,烽火年代,这也是难免的事。

  歌剧《白毛女》和样板戏《白毛女》家喻户晓,而李满天作为最先写出“白毛女”故事的人,却鲜为人知。《白毛女》的影视作品中,也没有他的名字。对此,李满天很淡泊。有一个故事说,一次,几个人说起《白毛女》的创作,李满天也在,他却一声不吭,微笑着听大家说。直到熟知内情的人说了,人们才知道李满天是第一个写作《白毛女》的。

  新中国成立后,李满天历任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他著有长篇小说《水向东流》(三部曲)及歌剧《太平桥》等。

  1964年,李满天在大连参加他的小说座谈,这次座谈会上,曾主持“鲁艺”工作的周扬在介绍林漫(李满天笔名)的同时说:“他就是白毛女故事的写作者,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你们要记住,不能忘了。”

  更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数十年来《白毛女》故事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解放战争期间,《白毛女》对改造俘虏的国民党军起到了令人震惊的作用,甚至出现了解放战士拿着枪要击毙舞台上正在演出的黄世仁的情形。这部作品真正起到了“书生一支笔,可抵百万兵”的作用。(文/图 王文元)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40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