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特点

2015年12月21日 06:40:50 来源: 《瞭望》

  11月底12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随后对津巴布韦、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赴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此访是习近平主席年内最后一次外访,给2015年中国外交又添艳丽之笔。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战略布局阶段进入到全面实施、全面丰收的新阶段,可谓好戏连台。习近平今年8次出访,足迹遍及亚、欧、北美和非洲,访问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主线,充分利用双边渠道和多边舞台,奏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年时间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主动谋划,努力进取,积极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给中国对外工作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动中国外交大发展大作为,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辉煌篇章。

  外交十大新理念

  以中国梦为纽带联结中国与世界。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在随后不断充实完善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国梦成为凝聚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三年来,习近平利用出访和接待外宾等机会阐释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赋予其深刻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意义。习近平指出,联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仅是友谊、利益纽带,还有各自的梦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梦既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

  中国梦将中国复兴与世界进步融为一体,成为联结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中国梦重要思想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同,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和文化亲和力。

  丰富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平发展是中国始终不渝坚持的基本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13次提及“和平发展”四个字。此后他又多次讲到和平发展。

  首先,指出新形势下中国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

  其次,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决不会屈服于外来压力,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第三,明确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第四,强调要以史为鉴,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要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上述论述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政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所遵循的路径、所坚持的原则,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和平发展思想理论体系。

  倡导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据统计,历史上15次大国兴衰交替过程中,有11次爆发了战争。中国拒绝“国强必霸”的逻辑,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013年6月,习近平应邀赴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双方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精辟概括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美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致辞中提出,中美要“坚持合作,避免对抗,既造福两国,又兼济天下”的新主张,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增添了新内涵。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提出了要从6个重点方向进一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2015年9月,习近平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提出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第二,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第三,妥善有效管控分歧。第四,广泛培植人民友谊。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双方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双方着眼世情国情以及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达成的重要共识,体现了中美两国不走历史上大国冲突老路、开创大国关系新模式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对于推动中美关系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以及维护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周边不仅攸关外交全局,而且攸关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一个稳定友善的周边环境,使周边成为战略依托,对中国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2013年10月,中央成功召开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周边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辩证分析周边环境的变化,系统阐述新形势下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指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亲,是指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

  亲、诚、惠、容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表明中国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决心,受到周边国家的欢迎。

  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始终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可以依靠的战略力量。习近平针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外访行程中就包括了访问非洲三国,期间他首次提出了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承继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与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往的重要指南,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观。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思想。二者合称“一带一路”。

  建设“一带一路”,要加强互联互通和发展对接。互联互通要注重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五通”并进,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建设“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建设“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登高望远,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区域大合作格局。脚踏实地,就是要争取早期收获。应该加快协商和推进合作项目,争取成熟一项实现一项。“一带一路”建设越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就越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获得沿线众多国家响应参与,步入务实合作阶段。

  提出全球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就是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指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联合国193个会员国要相互尊重、团结和睦、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大讲坛全面阐述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理念,认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首次系统性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主张,即从政治上、安全上、经济上、文化上、生态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是中国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外交践行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指针。

  倡导新型国际安全观。习近平在2014年5月上海举办的亚信峰会上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一亚洲安全观已推而广之,成为中国关于国际安全的基本理念,具有普适性。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提出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主张通过践行“四个并重”确保核安全: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

  提出信息主权观与网络空间秩序观。2014年7月,习近平访问巴西期间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他强调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一方面任何国家的主权权益都不容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另一方面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国际场合就全球互联网治理提出了“中国主张”,为国际互联网治理确定了“中国思维”。为此,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

  提出海洋合作观。2013年10月,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要加强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亚洲海洋合作机制建设。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通过发展海洋事业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共同建设和平之海,中国坚决反对海洋霸权,致力于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当事方直接对话谈判解决双边海洋争端和纠纷。共同建设合作之海,积极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探索海洋奥秘,为扩大国际海洋合作做出贡献。共同建设和谐之海,各国都应坚持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善待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以依赖、可以栖息、可以耕耘的美好家园。

  外交新实践

  在新理念指引下,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外交局面焕然一新。中国国家领导人足迹遍及五大洲,在世界上刮起强劲的“中国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艘巨轮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动谋划,奋发有为。其一,以宽广的战略视野运筹国际关系,主动出招。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2013年3月出访首站为俄罗斯;接着到访中国朋友最多的非洲;从非洲回到博鳌,做周边国家工作;再到拉美。通过这种布局调动大国关系,美国主动提出与中国举行“庄园会晤”,中美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高效率的会谈。

  2014年7月,习近平到访韩国,实现“点穴”式访问。习近平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举行中拉关系史上首次领导人会晤,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创建中国-拉共体论坛,为中拉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搭建了新平台,实现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

  2015年10月,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第二个十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习近平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全面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为中欧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其二,巩固友好关系应对挑战。与俄强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双方合作实质性发展。两国多年无法收官的天然气谈判终于尘埃落定。

  其三,积极开展主场外交,发挥引领作用。2014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上海亚信会议和APEC北京会议。作为东道主,中方秉持战略视野和创新精神办会,突出务实管用,举办APEC会议中方既做好做实东道主的“规定动作”,又设计了伙伴对话会、残疾人主题活动这样的“自选动作”,完成得都很出色。中方还主动设置和推进议题议程,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妥善处理每个敏感问题,驾驭了各种复杂局面。东道主的投入和贡献之大,鲜有前例。

  加强经略周边。三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继续密集高层交往,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彼此利益融合不断深化,相互理解逐步加强。

  推进同东北亚国家务实合作,习近平主席对韩国、蒙古进行专门访问,用“四个伙伴”丰富了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将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蒙三国元首批准了“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中韩成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日韩领导人会晤重启,三国合力推进东亚合作进程。

  继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在李克强总理2013年10月提出的“2+7”合作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等新建议。中方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并签署《议定书》,商谈中国-东盟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事宜,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2015年秋冬之交,习近平先访越南,共建目标相同、利益相融的命运共同体;再访新加坡,打造中新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面向东盟,深刻阐释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展示共同发展的繁荣前景。李克强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马来西亚,全面提升了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实现对中亚国家访问全覆盖,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通气并启动D线建设,建立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签署了商谈10年之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开启了上合组织的扩员进程。

  加强与南亚国家友好合作,通过共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推进与南亚国家合作共赢;习近平2014年9月访问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建立中马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宣布启动中斯自贸区谈判,启动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有力推进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推动大国关系健康发展。中国乘势而为,加强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重大务实合作成果。中美致力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两国在朝鲜半岛核、伊朗核、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加强沟通协作。中国致力于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

  构筑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之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中俄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欧已就“一带一路”建设与欧洲发展规划、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16+1合作”与中欧合作“三个对接”达成重要共识。中国同东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同时,中国在务实合作上拿出大手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起步,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的新框架新格局。中方提出了把握中非合作的“四项原则”,积极推进“六大工程”,共建“三大交通网络”。2015年12月初,习近平赴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宣布中非务实合作的新举措。这些举措体现出中非发展战略、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的对接,并在传承传统合作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构建立体化、链条化、系统化的合作格局。

  深化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天然合作伙伴关系。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中阿务实合作层次。

  构建中拉关系新格局。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对接。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面发展。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

  中国还通过与南太岛国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等,加强了同南太建交岛国整体合作;推动金砖国家等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各国人民大交流。

  全面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合作。2015年11月,中国提出“1+6”合作框架,即“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通过合作,不断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

  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已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通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支持金砖国家同非洲、拉美建设伙伴关系;与印度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使中韩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将中澳、中新(西兰)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中英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新(加坡)一致同意建立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等等。

  推动成立亚投行。2013年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在先后出访东南亚时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2015年5月下旬,域内外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如期商定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文本。亚投行筹建工作进入《协定》批准生效和全面做好运营准备的新阶段。

  筹建亚投行是中国为亚洲和全球经济发展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是多赢选择,因此得到各方广泛积极的响应。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完善现今金融体制,克服融资瓶颈。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积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推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区域合作,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中国推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共同完善全球治理。习近平主席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为推动巴黎大会如期达成协议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力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作用不断提升,贡献不断增大。

  坚定维护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其一,中国“不惹事”,展现和平、合作的一面。中国加强与其他南海声索国的合作,推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南海争议。2013年10月,中越发表联合声明,在海上合作、管控分歧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其二,中国“不怕事”,对有关国家挑衅举动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正当权益,维护了周边稳定大局。

  积极开展“总部外交”。2014年3月下旬访欧期间,习近平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总部,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联合国专门机构总部和欧盟总部。通过总部外交这一平台可以向其所有成员国传递信息。例如,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社会传递的“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和而不同”、“利剑总是败在思想之下”等重要思想,指明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宗教和睦相处的必由之道。在欧盟总部总结的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基本特点,指出的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发展之路,提升了中欧关系的性质。

  2015年9月,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首次到访联合国总部,提出国际关系的重大创见,对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提供巨大正能量。这次“总部外交”以巨大成功而载入外交史册并写下光辉篇章。

  外交新特点

  一是主动进取,运筹帷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了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策略运筹和底线思维。

  习近平指出,外交外事工作要加强立体思维,立体操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策略运筹,落实底线思维。要站在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观大势、谋大事,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强对外工作的战略谋划。要重视策略运筹,讲求方法,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将中央战略意图和大政方针落到实处。要树立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既要朝好的方向努力,也要做最坏打算,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要加强外交战略策略运用,最大限度发挥外交资源效用。

  中国外交更重视下“先手棋”、打“主动牌”,更善于国际博弈,更敢于发挥领导作用,更加奋发有为。

  二是大国定位,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运而生。

  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更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以大视野大胸怀,扛起大的国际担当,负起大的国际责任,做出大的国际贡献,包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特色”则要体现本色与个性: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第四是中国不搞国强必霸,而坚持和平发展;第五是中国不搞零和博弈,而倡导合作共赢;第六是中国不搞强权政治,而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坚持世界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第七是中国不搞唯利是图,而将奉行正确义利观。

  三是梦想相通,命运与共。中国提出中国梦、亚洲梦、亚太梦、世界梦,并将“中国梦”与“亚洲梦”“亚太梦”“欧洲梦”“非洲梦”“拉美梦”以及“阿拉伯复兴”联结起来,寻求梦想契合与交融,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倡导共同体意识,在多个层面、与各方深化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四是发展接通,结伴而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对接古今,对接陆海,对接发展,对接合作,实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并进,推进区域与全球合作进程,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全面实现合作共赢。中国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取得积极成效。

  五是权责并重,义利并举。一方面,中国坚持维权与维稳并重,维权而不引发冲突,维稳而不伤害权利,力争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另一方面,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主张增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决策权与规则制定权。同时,中国积极发挥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国际责任,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提出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上,中国愈发义利兼顾,强调以义为先,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努力做到弘义融利。

  六是加强统筹,理顺机制。党中央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加强外交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强调必须做到内外兼顾、通盘筹划、统一指挥、统筹实施,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涉外各部门牢固树立外交一盘棋意识,既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作好集中调度,保障中央对对外工作的领导、决策、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各项功能顺利实施。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外事会议,出台一系列外事管理重要文件,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强与规范外事和外事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开拓进取,外交开局气势恢宏,布局日臻完善,成效显著,不仅为今后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热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入推展,持续推进,也必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崇高事业不断做出新贡献。□(文/陈须隆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55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