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被悼念两次的胡愈之

2015年12月24日 04:36:19 来源: 人民政协报

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在其《名流侧影》一书中,提到一则有关胡愈之的轶事———《死了两次的胡愈之》。

胡愈之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成就卓著的学者,被誉为中国出版界“运筹帷幄的主帅”。1986年1月16日,胡愈之去世,享年90岁。当时报刊发表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念文章。然而41年前,在1945年9月21日出版的第3期《周报》上,刊有署名为“金枫”的悼念文章《光荣战死的胡愈之先生》:

“最使我们震惊和悲痛的,是对我们进步文化事业有着丰富而伟大的贡献的胡愈之先生,已在南洋病死了……胡先生的死,是我国战后文化重建声中无可比拟的损失,是胜利的欢笑所不能掩盖的伤痛。”

当时胡愈之并未去世,报纸却刊登了悼文,这是怎么回事呢?

胡愈之于1940年11月去新加坡,任《南洋商报》主编。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他与新加坡一批文化界人士共同流亡到苏门答腊,隐姓埋名,历经艰险,共3年8个月,其间和国内完全隔断了联系,故国内一度传说他已在南洋“牺牲”,纷纷对他作了“悼念”。1945年7月第89期《中学生》杂志曾出了“纪念胡愈之先生特辑”,著名作家茅盾、叶圣陶、胡子婴、宋云彬、傅彬然、伯寒等人都写了悼念文章。

在1946年1月12日出版的第14期《民主》杂志上,刊登了胡愈之和夫人沈兹久寄给郁达夫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记述了他们在苏门答腊时的艰难生活:“我们住过树皮为壁、树叶为盖的鸟巢似的高脚小屋……为了生活,学习做手工业,我们有的做灰水肥皂,有的做纸,有的卷烟,居然就此自给自足生活了下来……”直到郭沫若将这封信发表出来,大家才确切知道了胡愈之的下落。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561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