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为官不为”首入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什么信号?

2015年03月07日 11:54:37 来源:新华网

  “2015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一

    张玉胜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官员“懒政怠政”问题直言不讳: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

    践行“八项规定”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员干部的整体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求真务实的作风得以弘扬,但少数官员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为官不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既表明政府高度关注这种不良作风,也向社会传递出党和政府重拳治懒治庸的强烈信号。

    “懒政怠政”的成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政绩观的评价标准让一贯懒政怠政的官员浮出水面。过去以“GDP”论英雄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下,许多官员似乎干了很多事情,但只不过是数字好看,并没有真正惠及民生。畸形政绩观被打破后,花拳绣腿不再时兴,让一部分官员的慵懒行为原形毕露,这恰是党和政府进步的表现。

    二是面对由改革调整带来的经济新常态、为官新状态,一些党员干部不适应,表现为“为官不为”、“廉而不勤”。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其传染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任其泛滥成灾,势必会污染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官场环境,更会阻碍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

    另外,也存在一些官员“想干事儿又怕干错事儿”的情况。所谓“做多错多”、“无功无过”,干脆不做。

    正如总理所言,“懒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廉政与勤政是良好官德的有机两面,反对为官胡为和为官乱为,又力避为官不为和怠政懒为,方是对“从严治吏”的完整解读。

    摒弃为官不为,倡导勤政为民。一要加强教育。尤其要纠正“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反对GDP至上就是不要GDP”等错误认识;二要完善制度,科学监管。“治懒”不能刮风,应当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这就需要为官员理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并为其“慵懒散”行为画像定规;三要严格问责、奖优罚劣。慵懒难治的根本症结在于药力不足。这就需要引入竞争和奖惩机制,比如提高用人质量、疏通出口通道、褒奖勤政有为、诫勉工作不力、曝光为官不为、追责失职渎职等。

    “不作为”从来都不是官员应有的为政之德和精神状态,尤其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当下社会。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亟需官员们的蛮拼精神、务实作风、改革勇气和创新智慧,岂能以一己私利而尸位素餐、贻误战机、有辱使命、有负人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更是官员的责任。

[责任编辑: 唐华]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48111145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