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时代之声——三代林业人棚改房里话心愿

2016年02月08日 11:53:4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2月8日电题:时代之声——三代林业人棚改房里话新年

  新华社记者高楠、许畅、魏蒙

  2015年4月1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采伐了68年的长白林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停伐”后的第一个新年林区职工生活得如何?除夕这天,记者来到吉林省大石头林业局退休职工朱友德的家中感受林区年味,倾听三代林业人的林区记忆。

  “林一代”:为国家出力一辈子

  大石头林业局是个大局,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棚改楼规矩地分布在家属区内,27000多名林业职工及家属常居于此。记者来到93岁退休职工朱友德家,正在贴春联的外孙子罗义锋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中。

  朱友德一家五代同堂,最小的玄孙女今年1岁半,家里老老少少40多口人,多数都在林业局上班或围绕林业工作生活。此时,家里已经聚集了十来人,将50多平方米的房子挤得满满当当。精神矍铄的朱友德拉着记者的手坐在沙发上,拉起了家常。

  朱友德18岁就参了军,谈起以前当兵打仗的经历,老人家挺直了腰板,“双堆集战役、四平战役都参加了,济南、河南、海南剿匪都去过。能活到现在得感谢党!”说完,他向记者展示起去年国家颁发给他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58年,朱友德退伍后来到大石头林业局工作,开启了与林业长达几十年的缘分。

  打枝、造材、抬木头,啥活都干,夏天抚育,冬天采伐,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在朱友德那代人看来“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干工作不耍滑,用弯把子锯手工伐木头,1天挣1块多,高兴得不得了!”聊起当年生产时的情景,朱友德历历在目。

  对于现在的生活,朱友德特别知足。过去一家人住36平方米的泥草房,一铺炕躺八九口人,晚上睡觉全是脑袋。4年前,朱友德和老伴搬进了林业局建设的棚改房,再也不用为透风漏雨、劈柴生火而发愁。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抗战老兵和高龄补贴等,让朱友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谈起自己的新年愿望,老人家动情地说:“公家对我这么好,孩子们也总来看我,我还有啥不知足的!”

  “林二代”:父辈是我们的榜样

  坐在一旁的大女儿朱丽荣今年63岁,父亲的回忆让她感触很多。“老爷子那代人为国家建设奉献太多了,起早贪黑忙生产,一点私心也没有。”

  朱丽荣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两个弟弟患有残疾。1980年父亲退休,同年,朱丽荣的丈夫因工伤去世,她顶替爱人的岗位也到林场上了班,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朱丽荣那时的工作强度一点不轻于父辈,早上5点多上山干活,天抹黑了才下山。在父辈实干精神的熏陶下,朱丽荣也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一个月挣100多块,干得特起劲。那时候林业待遇不错,都管我们叫‘林大头’。”朱丽荣说,“但好待遇都是靠辛苦换来的,冬天山上的雪齐腰深,裤子湿了冻得硬邦邦,鞋都脱不下来。”

  这时,朱友德的二姑爷高勇接过了话头,“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不用手工生产了,放木、集材、装车、归楞都是机械化。那时,国家为了森林永续利用,采伐量也开始逐年递减。”

  “要说新年愿望,我希望社会上能涌现出更多时代楷模,激励年轻人工作更有干劲。”高勇说。

  “林三代”:直面“停伐”的彷徨

  过去的林区采伐多以木材承包形式开展,基本每户家庭都围绕采伐生活。有采伐任务时,全家齐上阵,女人上山做饭,男人山上采伐。1991年,朱丽荣17岁的二儿子罗义锋就跟着家人上山搞生产,一直干到去年“停伐”前。

  “停伐”前,罗义锋月工资2000多元,“停伐”后,他成了待业青年。在林区,像罗义锋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对于“停伐”,朱友德一家都很支持,“以前伐木头,我们也心疼,‘停伐’了,生态变好了,子孙享福了,绝对是好事。”

  罗义锋的新年愿望更多的是对“停伐”后生活的期待,“林区人都围绕木头生活,‘停伐’了,生活来源就断了。国家要是能把职工和青年都妥善安置,扶持大家搞些创业项目,让大家有活干,有钱挣,大家就都知足了。”

  结束采访后,记者一行径直来到家属区小广场,那里停放着一台曾在大石头林业局森铁运输线路上“服役”了48年的蒸汽机火车头,它彰显着林业人为国家建设曾作出的巨大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172111801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