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笑语暖寒冬 新疆古老艺术焕发现代活力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27日电(记者符晓波 宿传义)当不少人忧心“乡情冷漠”的时候,“刀郎木卡姆”“麦西来甫”“玛纳斯”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疆天山南北的乡村传唱起来,作品中注入的农村新事、时代新词,让古老的艺术文化焕发出现代活力。
“孩子上学不掏钱,购买农机有补贴,科技下乡帮种田……”在少数民族乐器手鼓、热瓦普、艾捷克的合奏下,悠扬的民族曲调在田间响起,64岁的歌者图热普·伊斯马伊力唱起了新词。
这是库车县齐满镇演出队今年迎新春排练的新节目“幸福的春天”,在近两个月的38场乡村巡演中,他被群众点名加演了数次。元宵节当天,演出队来到库车县达博孜村,几曲过后,已分不清演员和观众。越来越多的人踩着节拍、踏着鼓点融入盛大的麦西来甫(维吾尔族大型歌舞聚会)之中。
“现在草根艺人有工资拿,艺术创作的兴趣更浓厚了,表演越来越精彩,想跟着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团长库尔班·尼亚孜说,由当地农民自发组成的演出队曾因经费紧张,青黄不接,经国家扶持和补贴,民间艺人又活跃起来了,乡村文化开始重现活力。
“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走进天山南北的乡村巴扎、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门口,与基层群众实现了的‘最后一公里’对接,新疆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穆合塔尔·买合苏提说。
据介绍,“十二五”以来,新疆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推送,将文化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农村倾斜,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万场。各级文艺院团在下基层惠民演出同时开展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广场、文化站等文化阵地作用,让基层始终活跃着文艺爱好者。
在新疆各地,依托村级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广场,富裕起来的新疆农民在基层大舞台各显身手,成了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每到傍晚,或者农闲时节,这里民乐、歌声、笑声不断。诺茹孜节、那达慕大会、阿肯弹唱、库姆孜弹唱等成为基层群众最欢迎、参与最广泛的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和田墨玉县喀尔赛镇木合塔尔·阿布杜克热木是当地为数不多能够演唱维吾尔族传统木卡姆套曲的草根艺人。现在除了耕种自家的土地,他每周二都去赶镇上的“文化巴扎”。
“政府鼓励我好好创作,演出一次还能获得150到200元的演出补贴。”木合塔尔·阿布杜克热木说,演出多了,知名度也上去了,许多年轻人重拾了对传统艺术的兴趣,纷纷找他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