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教师”新学期第一课
▲课堂上的常萍。
周日清晨,乍暖还寒时候,原本是大学校园最安静的时刻,而在河南大学新校区综合楼前,才7点多钟,就有步履匆匆的年轻学子聚集过来。
史明阳不到6点就被闹铃叫起来,匆匆洗漱,吃了提前备好的早餐,便赶到综合楼3027教室。尽管7点才有校工来开门,教室门口已聚了一些学生……
因为,今天是常萍老师本学期在新校区开设的校选课“诗词鉴赏”第一课。之前,这门课只在老校区授课。
为了这第一节课,就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二的史明阳昨晚就来踩点,当发现不少同学已在教室伺机占位时,她决定第二天要早起,必须占一个好位置。
教授“诗词鉴赏”的常萍,在河南大学是位很火的女老师,最近又成了“网红”。而常老师成为热门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低调。
据说在河南大学,只要是她的课便会场场爆满,门外蹭课的学生经常挤得水泄不通,为了能占到座位,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她不写论文、不出书,从教32年,直到去年10月退休时还是讲师职称。因为1月7日河南大学一场专门对她的特殊副教授聘任仪式,她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闻人物。无一例外,这些媒体没有一家能采访到常老师本人,因为她还有一个“不”:不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常萍曾经的学生,河南大学教师黄鑫这段日子也不断收到信息,很多在媒体的学弟学妹请求她帮忙联络采访,“常老师不接受采访,我们作为学生特别能理解。”黄鑫说,有些报道让常萍老师有些失真,甚至被误读,“要想真正了解常老师,那就去听她的课吧。”
做“全然”的你,“人生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早晨7时30分,一个很多人通过媒体已经熟悉的身影,出现在3027教室门口。穿过讲台,在左侧的教师休息区,她摘下斜挎在身上的一只大大蓝色皮包,跟她深蓝色薄呢上衣很搭,灰褐色的裤子和一双豆色大皮鞋,是常萍的标配,已和被刷屏的新闻人物常萍一样被公众熟悉。
放下皮包和手里的一只蓝色的帆布讲义包,常萍并不打开,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观察着班里的情况,目光不时转向窗外。
学生们仍在陆陆续续进入教室,小教室的60多个座位已所剩无几,一些学生不断地轻声打断或看书、或交流的同学,试图挤进不多的几个空座,但都被告知,“有人了”。
站着等待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室后门已被挤得水泄不通,前门内蹭课的人群不一会儿也聚成一个小小的扇形。这里除了稚嫩的面庞,一脸沧桑的中年人,还有两鬓斑白的长者。史明阳回头望了望座位后面,低语道,“哇,果然很火!”
7点55分,离正式上课还有几分钟,常萍走上讲台,试图劝说蹭课的人尽量给修课的同学让个座位,然后开始点名。
史明阳低语,“媒体不是说常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吗?”
……
“我们开始上课!”随着最后一个选修学生的名字点完,上课铃声准时响起。
“一直以来,我都向往这样的教室,比较小,说话可以娓娓道来,感觉很好。”开场白后,常萍开始了“诗词鉴赏”第一课“序言”部分。
“为什么学?”随着明亮清脆的自问,龙飞凤舞的板书流淌在黑板上,“人生不仅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回身微笑的常萍说,“这句网络名言据说是高晓松说的,高晓松说是她妈说的。”场上开始有人发笑。“那么我借这句话来说说为什么要学一点诗词。”
从“苟且”的字意开讲,常萍说,“一个人要想进入社会,就要妥协、收敛,因此逐渐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而不是自己想做的那个自己,‘人生不只有妥协,还有诗和远方’。”她说,“我们学习诗歌,就是学习用另外一种语言方式与宇宙对话。”
针对新校区理科学生多的特点,常萍运用了理性的分析手法将诗歌属性进行剖析,解释了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她说,“诗歌用极少的语言,去传达极丰富的内涵,它是最凝练的文学体式。”
常萍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功利一点无妨,但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一个空间、一个时间,哪怕是一瞬间,我只是为做而做。”
对于“远方”,常萍解读,“在这个浩瀚的宇宙空间,除了现实,还要想点不现实的,有那么一点理想,一点高远的理想。”
“人生不仅仅是苟且,不仅仅是让别人承认,不仅仅是要做别人眼中的你自己,有时候要纯粹一点、唯美一点,为自己是自己而高兴那么一把。不仅仅看到眼前,还要看到对我们来说很虚无渺茫,而且永远都触不可及的那个远方。那么,如果做到了这些的话,也许你会成为这样的人。”伴着充满激情一气呵成的讲述,粉笔砰砰行走在黑板上,跳出两个飘逸的大字:“全然”。
站在讲台上的常萍没有讲义、没有课件、除了一支粉笔,和着她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声音。教室宛如被一种强大的气场所笼罩,或坐或站的聆听者都听进去了,好像受到了震撼。熟悉又陌生的经典诗词、名言佳句飞舞在黑板上,停顿在粉笔点击的惊叹与顿悟上。
讲台上身材微胖、个头不高的常萍老师,像在演奏一曲大气磅礴的古典诗词乐章,击鼓雷鸣之后陷入沉静,时而悠扬、时而跌宕……回转头,随着稀松的长发被甩向身后,“舞台”上,宛如指挥官、演奏家,霸气流露、舍我其谁的常萍面带微笑缓缓说道:“学习一点诗、懂一点诗,生命的状态像一点诗,这个人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