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复旦大学金亚秋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2016年04月19日 23:32:21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4月19日消息(记者傅闻捷 通讯员李沁园 吴婧 郑志颖)昨天,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亚秋教授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1978年,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金亚秋怀揣着使命与责任,作为首批公派研究生赴美留学。1987年,他作为首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新中国留学生,来到复旦大学任教。在之后的29个年头里,他与他的团队一起,在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技术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并主持完成了40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

2015年,意大利米兰召开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年会。金亚秋被授予“IEEE GRSS杰出成就奖”,成为GRS领域半个世纪来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非欧美科学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星载微波遥感方面的基础研究还十分薄弱。金亚秋依据国际发展的前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带领着十分年轻的团队开展研究。他的实验室提出了“复杂自然环境电磁波散射与辐射传输、空间遥感信息物理与对地监测信息技术、复杂系统中计算电磁学”的前沿基础与科学应用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改革开放的早期,“研究的支持力度、软硬件设施都比较差,困难是很大的”。但是,金亚秋带领团队坚韧不拔,坚持数年如一日的研究探索。当时,实验室在物理楼四楼,大家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总会发现电梯往往停在四楼,那是因为金亚秋总是第一个上班。

现在,他的实验室团队在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信息获取等几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成像雷达遥感监测领域,他们提出了“自然介质层级化电磁散射理论与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成像理论”,建立了参数化理论模型、高性能数值计算、特征信息反演的系统的基础理论,实现了陆地海面场景目标SAR信息获取与识别的多项应用。他们利用星载微波遥感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在中国嫦娥工程辐射探月任务中,完成辐射建模模拟、反演与数据处理,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全月球月壤厚度分布、氦3含量的估算。

微波遥感应用技术是人类了解地球环境的不可取代的高科技手段。对于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的遥感监测,比如台风、暴雨、洪旱、积雪、地震、城市规划、地面沉降、农作物状态、海绵风浪等,卫星遥感都可以给出全球与区域性的科学信息与即时准确的评估。遥感技术对于国民生计、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城市发展、全球变化等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金亚秋说:“我们做的这些基础研究在科学上是前沿,同时又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

金亚秋至今在国内外发表了7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14部中英文专著与文集。他秉持认真负责的理念,亲力亲为,每一篇论文都经过精心雕琢,甚至十数次修改,从来没有挂名的文章。金亚秋特别强调自主创新,他们主要科学成果的研究软件都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911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