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50年渠清如许——探访红旗渠故乡河南省林州市

2016年06月23日 11:05:4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6月23日电(记者孙志平、李钧德、宋晓东)巍巍太行绝壁,一渠清水蜿蜒。50多年来,红旗渠依旧水清如镜、碧波似玉,而位于红旗渠畔的河南省林州市,已从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县城,蜕变成一座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红旗渠给林州人带来久违的甘霖,红旗渠精神更为林州的发展注入了勇气和力量,激励我们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说。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50多年前,被干旱逼急了的林州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迸发出战天斗地的勇气。10万建设大军苦干10年,硬是在悬崖绝壁间,用双手“抠”出一道长达1500公里、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生命长渠,创造了现代神话。

  50多年后,站在红旗渠岸边,仰望千仞峭壁,俯看万丈深渊,这条飞荡在太行山间的生命长渠,不仅一圆林州千年吃水梦,也深深地刻下了坚韧不拔的林州精神和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解决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最渴望的吃水问题,林州干部不惧艰难、劈山引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袁凯声说。

  修建红旗渠的60年代,正值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为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林州党员干部走在前列,带领群众埋头苦干,10年削平1250个山头,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挖砌土石方2000多万立方米,终于引来“救命水”。

  “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这是当年红旗渠工地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说:“要干好一件事,应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任何情况下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红旗渠建设总投资超过60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仅占15%,85%都是群众自筹。为了公开透明地花好这笔钱,每一笔账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10年工程的账本到现在保存完好。

  岁月轮转,铁锤钢钎的开山交响虽已远去,但经过修建红旗渠的10年磨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林州精神和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已经淬炼成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林州人民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发展和财富传奇。

  从铁匠铺到炼钢厂,到生产汽车零配件,再到拥有年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上市公司,郭现生这个红旗渠工地上一个普通铁匠的孩子,伴随着红旗渠的建设长大,也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一路拼搏。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上厕所还是“一路小跑”。“50年前,林州人能在太行山上修成红旗渠,今天的我们,也能在太行山脚下书写财富神话。”郭现生说。

  今天,漫步在林州城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里,林州重机、凤宝特钢等重工业企业厂房内机器轰鸣,生物医药、玻璃纤维等高精企业百花齐放;国家863科技产业园还吸引来清华大学、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科研机构和创新性企业入住。

  红旗渠精神的浸润和激励,让这个曾经连吃水都困难的山区贫困县,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年位居全省前十名的经济强县,并先后荣获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社会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截至今年4月底,林州的银行存款余额达411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位,由昔日的“地理锅底”发展成为今天的“财富高地”。

  新时期,红旗渠精神也对林州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督促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好表率,姚寨镇冯家口村党支部要求所有党员亮出服务承诺,并对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每户党员家庭门前还贴上“党员之家”标志,接受群众监督。“红旗渠精神督促我们党员干部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冯家口村党支部书记申保红说。

  登临太行之上,俯瞰脚下,50年水清如许的红旗渠,见证了林州的沧桑巨变。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909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