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着脚”的三姑娘
【求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六卷本《废名集》,三百多万字,是截至编辑交稿时可以找见的废名写作的全部文字,其实就是全集。
从编者长长的前言和后记,得知此书的勘订即各个文本的异文之校勘,是很费了些功夫的。因为工作需要,我细读了该书第一卷中四千字的《竹林的故事》,这是废名一个短篇小说的名篇,是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必讲和精读的篇目。
废名《竹林的故事》,主要是写一个农家小女孩三姑娘人生的几个阶段。作品中写幼年时代的三姑娘时有一个细节,说她的父亲要喝酒,三姑娘“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站【点】着脚(尖)送在桌上”。
依《废名集》的编辑《凡例》,刚引用的该书这段原文中方括号表示“讹倒”、圆括号表示“脱文”,就是说编者认为:“站”是“讹”字,要订正为“点”;“脚”后漏了一个字,要补上“尖”。此处编者还加了一个注:“据手校改。”意思是此处编订是根据作者废名自己“亲手校订”而改动的,自然具有权威性。
但反复阅读,总觉得这儿的文字无法读通。便去查阅最早发表《竹林的故事》的老旧刊物,1925年2月16日出版的《语丝》第十四期,作品初刊时署作者本名“冯文炳”。
原来,《语丝》最初刊登的《竹林的故事》作品原件上,上述经过《废名集》编者“整理”后让人读不通的“站【点】着脚(尖)”是“跕着脚”三个字。“跕”,是“踮”的异体字。原刊在这里并没有“讹”字、“脱文”。说是作者“手校”为“点着脚尖”,也不一定必须依从,因为“踮着脚”的本意就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
此外,稍前的段落有一处“賸现绿团团的坡”中的“賸”是“剩”的异体字也未被看出来,还把异体字“賸”弄成只简化该字中的“貝”为“贝”而生造出一个怪字。汉字中的异体字现象的确较为复杂,但要整理民国年代的读物,不完全熟悉异体字是不行的。